但我們也會看到一些作者時常更新的好文章,里面涵括了很多豐富的素材。很多人以為是別人的腦子好,全記住了,其實不一定是記住,很多時候可能是別人記錄下來了。
一、為什么要積累素材?
如果你的文章里談到某些人、事的狀貌和習性等,是依據你平時的觀察和認識來寫,還是臨時了解好呢?文章要想寫得周到,真切,光靠后者是不夠的,更要注重平時的積累。但很多人可能沒有留心過,或者嫌麻煩懶得去做。
其實,積累素材也不一定是為了某天的寫作而準備的,無論是用到生活實踐中去,還是融入到寫作中去,這都發揮了真正意義上的作用。
我有一位學員,找我問過一個問題:「老師,我自己在看我喜歡的一個作者的文章的時候,里面幾乎每篇作品里都包含了大量的電影,電視劇,綜藝,國內國外的材料等都有,我很好奇這個作者是真的全看完了嗎?」
我聽后直接回復她:「肯定有搜的」。
我們每個人的真正用到的腦容量都是有限的,能裝得下一些知識,但真要你把具體的內容如實還原,估計只有極少數人能做得到。就像平時寫文章,你會引用書中某段作者說的話,但你未必都能一字不差地記住原話。
好的內容創作者,一般會有兩種積累情況:
一種是自身積淀很厚實,外加懂運用素材,成文效果會更好。另一種是自身知識庫還不夠扎實,不過很會找話題,大量搜集資料,然后在此基礎上再完善,豐富,輸出自己的內容。
所以,你和高手之間,更多差的不是天賦功底,而是一個強大的素材庫。
建立素材庫分三步:
搜索素材+保存素材+調用素材
二、搜索素材的渠道有哪些?
首先,搜索素材的兩大方式:
1.先向內尋找個人經驗
2.再向外搜索支撐材料
為什么要先從個人出發?
我們平時在寫某個主題的內容時,首先聯想的是自己,然后融合你的經歷思考,認知能力,經驗知識等,看能否先產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這樣內容會更真實、自然,也更稀缺。之后為了提高內容的豐富性,可讀性,你可能會再去各大平臺搜索更有權威性的素材。
比如,你想寫一個關于「享受孤獨」的話題,就要先從自身尋找素材,自己哪個階段經歷了孤獨?在孤獨中,有哪些心理狀態?最后是如何逐漸培養成了獨處的能力?享受孤獨給你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產生了什么影響?
當然,也可以聯系身邊人的經歷,比如,你的家人親戚,同學朋友,老板同事等等。我們活了這么多年,每天都在經歷很多事情,每個人身上其實都能找到相關的素材。
常見的外部搜索渠道有:
微信,微博,知乎,百度,豆瓣,優質書籍,付費課程。
其中,微信應該是我們用最多的,側重講一下。
一般輸入和積累,微信本身的功能就可以實現。目前,公眾號依然是高質量原創文章產出最多的內容平臺,特別是一些優質的大號,推送的文章質量都很高,價值量很大。大家可以關注并置頂相關號閱讀優質內容。
微信「看一看」「搜一搜」的頁面,輸入也很方便。
「看一看」是你的好友認為比較好的文章,但類型不一;「搜一搜」上面可以查找你想要的內容,還能按條件篩選最接近你的主題,定位較精準。而且搜一搜里還可以篩選出朋友圈,視頻,問答,百科等相關主題,還包括微信熱點,騰訊和網易新聞,新浪娛樂等事件。
微信里有一個很好的積累素材的功能,即收藏。大家看完內容后,可以及時收藏有用的信息,不局限文章,聊天記錄,視頻等都可以收藏。這樣以后用到素材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從收藏夾里翻出來。
為更方便查看,也可以給內容打標簽,這樣搜索會更高效,比如,看到寫作相關的好文章,就可以在收藏時打個「寫作類」標簽,下次再用到時,直接在搜索里找標簽,就能查找系列內容了。
注意:雖然微信體系可以收藏,積累素材,但千萬不要只顧著積累,而從不去動用,否則也只是一堆無用的信息。
微博的獨特優勢是:
1.熱點事件最先爆發和傳播最快的地方。
2.相當于微信朋友圈,但微博是公開的。
3.微博熱點事件下網友們的高贊評論,堪稱寶藏。
比如,大家平時想要蹭熱點的話,可以去看微博熱搜榜;想要寫某個人物專訪的話,可以像看朋友圈一樣看該人物的微博找相關素材;寫文章的時候,可以參照網友們的精辟評論,觸發共鳴。
知乎上有許多知名人士,垂直領域的內容質量相對較高,也有許多專欄,以及對話題的全方位解讀等。很多作者在寫文章時,用最多的一個套路是:「知乎高贊……」
百度,是我們最熟悉的網站了,尤其是我們要寫某個概念或人物簡介時,百度百科里都能查到具體的內容。豆瓣可以用來看影評書評,這里可以找到很多電影的相關素材,比如你想寫一篇影評,這部電影的評分等就可以參照豆瓣,我們常說:「豆瓣評分……」。
此外,優質的書籍內容和付費課程也是很重要的素材渠道。因為書籍和課程都是有體系和風格的,你可以直接去找某個相關的主題,比如,你最近看的有心理學相關的書,或聽的有課程,最好是付費的,那你就可以輸出一篇關于心理方面的文章?;蛘?,把你文章想要補充的某個權威的知識點加進去。這些都注重知識版權,質量和價值整體都很高,而且網上不好搜到,如果再能產出你自己的思考,內容就更稀缺了。
三、如何保存并調用搜集到的素材?
1.簡單來講,保存就是利用工具來輔助記錄。
前邊我們講到微信可以收藏很多素材,或者將其他外部的信息用微信打開形式再收藏。但這樣的積累還不夠精準,更多時候,我們需要用到的只是整塊文章中的一少部分。所以,把需要的部分記錄,保存下來即可。
平時我們看文章,讀書,看視頻,或跟別人交流,上課工作時,或許會因為某個段落,某個句子,某個臺詞等感觸到了你,腦海里瞬間會浮現出很多想法、靈感。這些碎片的思考都很寶貴,你要及時記錄,保存下來。
記的時候,也不需要太詳細:
1.寫一小段主題
2.或干脆記幾個關鍵詞
除了文字,還可以拍照,截圖保存圖片,保存視頻等。
常用的文檔工具有(適合看):
石墨,有道云筆記,印象筆記,錘子便簽等,這些基本都是可以手機和電腦同步保存。
大家每天都很忙,尤其是對許多上班族來說,有時候來不及看文章、寫東西,就比較喜歡聽一些音頻來提升自己。偶爾趕時間,也會用語音形式隨時記錄想法,然后再轉化為文字輸出。
推薦語音轉化文字軟件:訊飛輸入法,準確率很高,一分鐘可輸入 400 字左右。
以上工具大家可以根據平時自己的習慣來選擇,建議熟悉兩三款自己喜歡的工具即可,過猶不及。
2.建立素材庫,要進行分類整理
對文字敏感的人,生活、工作、感悟和思考,處處都有素材,這些素材可能保留在作者的腦海里,可能記錄在專用的本子上,或以電子文稿的形式存儲在電腦上。
日常生活中,當我們看到名人名言、經典故事,好的開頭,金句和觀點,案例,幽默段子,圖片,標題等這些素材時,都可以習慣性地將看到的、聽到的、覺察到的東西整理在一起,比如在印象筆記里把不同的素材進行標簽分類,職場類,情感類,時間管理類,營銷文案類等。印象筆記有一個很強大的搜索功能,不局限于搜索文本中的關鍵詞,還可以針對圖片中出現的文字進行搜索。
精準搜索:
加號 +: 多關鍵詞搜索
雙引號「」:關鍵詞不被拆分
加書名號:與關鍵詞相關的電影和書籍素材
合理的分類,能更快地調動素材,且當同一個話題下的素材夠多時,你就知道該寫一篇與這個話題相關的文章了。比如,你要寫一篇關于時間管理的文章,就直接在文件夾內搜索時間管理,1 秒鐘馬上能出現很多可以參考的素材。這些都是自己平時積累的下來的,用到的時候就可以快速參考。
若想完善素材庫,更體系化,可以在一個文檔軟件里建立多個文件夾,并對其進行相應的命名,比如,你詞匯薄弱,就可以建立一個「每日詞匯積累素材庫」,每天輸入時遇到好的字詞就可積累到這個文件夾里保存。同樣,也可以建立爆文標題、觀點金句,選題等素材庫,標注好日期,插入圖片或鏈接等。
但素材太多的話,該如何高效整理呢?
首先,你得清楚素材可以是一句話、一段話、一篇文章等,字數確實會比較多,所以我們一般用的整理方法是一鍵復制粘貼。這種方法可以嗎?可以,但不高效。因為有時候密密麻麻的字,自己都看不進去了。
其實,做筆記最好的方法是做思維導圖,這就強化了關鍵詞的作用。
怎么從素材里提煉出關鍵詞呢?
關鍵詞可用其他顏色呈現,其旁邊還可以打備注,備注上你看到的一段話,或文章的鏈接,就是本來你認為重要完整的素材。比如說你看了一篇講父母關系不和諧的文章,對某段話印象深刻,那就可以提煉出關鍵詞「原生家庭」。用意為,你要明白這段話,以及該文的中心主題是什么和你能收獲什么。
這種方式整理素材的好處是:
一,你開始學會了提煉主題。當你需要某個主題的素材時,你只需要找關鍵詞,不需要在整理的眾多文字中來回打轉。
二,你在回顧素材的時候,只看關鍵詞就好?;叵腙P鍵詞對應了哪些素材,以及與它相關的事。如果忘了具體的內容,就打開備注或鏈接查看,如果又增添了新想法,還可以記錄在備注中去。
主動式的聯想記憶,能夠幫助你提高記憶力,而被動的長篇字數灌輸,很容易懈怠,或記不住。大家結合自己的情況,選擇合適你的積累方法,嘗試去做一下,建立好自己的素材庫。
原創文章,作者:初欣運營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8874yy.com/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