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方式」,就是怎么想的問題,而寫作的思維方式,就是運用主體思維,「抓住自己寫」,這就是寫作最大的竅門。
接下來,我們來詳細講一些該如何運用主體思維呢?
一、從自身出發,文中有「我」
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的話,寫作其實也是一種銷售。在寫作時,我們需要向讀者銷售我們的情感,知識,經驗和價值觀。
讀者為什么要相信你寫的內容,為什么要認同你闡述的觀點。你是否讓讀者看到了真實的故事,你是否讓讀者看到了價值和他們自己呢?
很多人在寫一個話題時,不會用主體思維去思考。例如,一個關于「大學生活」的話題,寫的時候就不要只寫大學生活與高中生活的不同,學校的環境氛圍,教學質量等等。這些側重的都是大學的外在形式,人們其實是可以比較容易地通過某些方式獲得的。這屬于客體思維,不是寫作主要考慮的思維方式。
我們講主體思維。你應該構思的是,你對大學有哪些理解和認識,大學生活讓你體驗和感受到了什么,收獲了哪些成長和突破,有哪些可以提煉出來的經驗教訓可以拿來分享等。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你平時在看別人的文章時,如果這位作者寫得內容非常好,那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這位作者利用了主體思維。他會以自身為出發點,去表達自己和讀者之間會交叉的思想觀點。
比如,蔡康永在他的書《為自己活一次》中,很多地方都有寫到「我有一個明星朋友……」「我當時就在想……」「我有一個切身的體會……」等等。為什么要這樣寫呢?因為這樣會拉進讀者的距離,真實、自然,也讓讀者感受到文中確實有作者的靈魂,即文中有「我」。
以自己為主體構思全文,并不是要你全篇都只寫自己,自嗨,全然不顧讀者的感受。是你無論講到什么,都能體現出自己的感受體驗,而不是盲目地看別人怎么寫,書上怎么寫,媒體怎么宣傳。
好比你自己手握方向盤,那就可以變道行駛。方向盤就是「你的主觀引語」如「我經歷了一件什么事,過程是怎么樣的,最后我有了什么感悟思考?!棺兊佬旭偩褪悄憧梢詮淖约旱囊暯浅霭l去講述別人的故事,或寫其他的話題內容。如「曾聽過一個視頻中的演講……」「最近公司的一位同事……」
再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你去長城玩了一圈,回來要寫個小感悟。用主體思維,你就可以寫去了長城你有什么感想,看到來來往往的人你一個人有沒有孤獨的感覺等等。這樣就可以從景物帶出思緒,然后感動讀者,大家想想古代寫景物的詩詞,是不是都是這樣操作的。但如果你非要寫長城很長,上面磚頭很大等等,這就真的沒有意思了,而且你也寫不了多少。
再次強調,寫文要抓住自己寫,運用主體思維,這樣寫文就有了最基本的方向。寫文章,無非就是把我們對事物的感情、態度、認識、評價等表達出來罷了。
二、讀者更想知道你的思考是什么
我們在讀別人的好文章時,往往會覺得別人寫得故事很真實、共情,內容也很有深度,可讀性強。這其中,有作者好的語言功底,但多數時候,還包括外來素材的引用,比如,警句名言,名人故事,書籍段落,經典臺詞等。
但許多寫作新手自己在寫時,會想當然地以為引用的好素材越多越好,說明自己的文章內容更加豐富,有說服力度。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認知。
首先,你可以引用素材,增強文章的豐富性和可讀性。但你不要瞎用,不要一股腦地全都照搬過來。否則,讀者看了,只會覺得你在堆積材料。因為這考驗的不是你的寫作思考能力,而是你的搜索素材和整合組織的能力。其實最稀缺的是作者本人的態度和想法。
我有一個學員,有次他給我發了一篇關于拒絕的文章,讓我給些點評建議。當時我看了他的文章后,就大夸他的文字功底很強,語言表達很好,還把幾個我認為寫得特別好的觀點截圖發給他。不過,唯一不足的地方是,引用的名言有點多。
但沒想到他之后竟然回我:「老師,你說的那幾段好觀點也不是我寫的,是蔣方舟說的?!?/p>
聽完他的回答,我頓時感到很驚訝,怎么一整篇文章下來,絕大多部分的內容都是名人的素材和觀點呢?3/4 的引用+1/4 的思考=沒多少思考,甚至是零價值思考。
最后我給他講,你再回過頭來看你的這篇文章,把人家驚艷的觀點等都摘出來后,你還剩些什么,還有沒有深入人心的觀點?如果有,有故事,也有金句,觀點,那還好,引用的內容只是起豐富素材,增強可讀性的作用。但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內容真的不好了,沒那么驚艷了,更沒有太多思考價值了,那這就是一篇失敗的文章。
這里有一個小建議:
引用別人的素材后,再輸出自己的故事或觀點時,你就得想辦法和別人(故事經歷)建立聯系。從別人身上,你能聯想到什么?結合你自己的認知,你所了解的大眾現象,包括你自身來構思。實在想不出來,就問你自己為什么要講這個故事。其實,在此之前,你的潛意識里,已經預設了某些觀點。只是它比較模糊,但還是有一個大方向的。
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壞,不是這篇文給讀者提供了哪些信息,而是創造了多少思考價值。
如果你想蹭熱點,抓住讀者的眼球,那可以先描述一下熱點事件的現象。但你不能整個下來都在講這個熱點,因為這就像新聞報道,讀者沒必要在你這里看,網上各個渠道也都可以搜到。讀者更想看到的是你對這個熱點產生哪些思考,有哪些看法和觀點。
「言為心聲」,寫作就是作者獨立思考的過程,讀者看你的文章時,主要是為了想看你怎么說,而不是特別關注在你的文章中別人說了什么。
三、跳出自己的世界看自己
我們都知曉一句古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p>
沒錯,我們發現不了,運用不好主體思維,多數是因為我們處在自己的世界里還沒有跳出來,沒有客觀地再去看待自己的作品。
可能很多人確實是以「我」為出發點來寫的,但是往往寫著寫著,就切換成了嚴重自嗨的模式。這就說明主體思維用過了,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度。
拿我寫過的一篇文章為例,題目為《男朋友沒房,我還嫁嗎?》,開頭先講了我和女朋友二胖在練車期間和一位女孩聊天買房的話題。這是從我自身出發,講自己的經歷。接著,這位女孩就提起了自己男友目前還買不起房子,所以家里人強烈反對她嫁過去。這是由我來主講別人的故事。
最后,聽了她的故事,我得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我說:「房子很重要,車子很重要,但日子長的很,其實最重要的還是那個人?!惯@是我所認知的第一標準。同時,這段也是我跳出來了自己和自己講述的別人的世界,然后客觀地看待這件事,輸出我自己的認知和思考。
所以,主體思維大致也是這樣的結構。你要讓讀者從頭到尾都感覺到有你作者本人的參與。哪怕你講的是別人的故事,也盡量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關鍵的一點是,你要適時跳出來,客觀地對待這件事。好多高手的文章中,中間穿插的金句和觀點都是在這樣的情境下提煉出來的。否則,你早就剎不車寫下去了。但至于寫的什么,有時自己都被搞糊涂了。
張德芬在代表作《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書中寫到:「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钩蔀榱遂`性成長之人耳熟能詳的一句話。
很多人不理解,外面紛繁復雜,怎么會只有我自己呢?其實這句話屬于靈修學中的一個觀點,即萬事存在是一回事,你對他們的認識又是一回事。遇到事情,尤其是遇到挫折的時候,你都要學會向內看,因為覺察和自省是一切成長的開始。但是如果你沒有從自身跳出來看自己,那就很難洞見出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對人、事、物有著怎樣的理解和認識。
所以,外面的一切事物,在我們的理解中,都是我們自己的體現,文章無論是寫自己還是寫外面的人和事,其實都是在寫自己,寫那個能跳出你世界的自己。這便是寫作的最大竅門,也是主體思維的魔力所在。
原創文章,作者:初欣運營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8874yy.com/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