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超國
關于人生的成熟,有很多種論述,比如文化學者余秋雨曾有一段很美的描述,他說“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聲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了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喧鬧的微笑,一種洗涮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需聲說的厚實,一種看很遠但并不陡峭的高度”。確實說得很好,既形象又深刻。
還有人對成熟表現作了歸納,說成熟的人都有這樣一些表現:處事穩重,遇事鎮定;肩頭有責,敢于擔當;心態陽光,積極上進;不卑不亢,尊重他人;懂得反思,調整自己;重視家庭,富有親情;性格沉穩,情緒穩定;寬容忍讓,和善少言;處事得法,游仞有余;待人有藝,圓融有度。
這些說得都對,也很全面,把成熟的特點敘述的一覽無余。但若要對人生的成熟作一句高度的濃縮,我以為還是這樣來說更恰當簡潔,所謂成熟其實不過是學會了“裝”和“忍”。
人生不易,沒有誰一生下來就會成熟,總是在人生的經歷中成長,在命運磨礪、羞辱、捶打、碾壓、撕裂中成熟。當一個人被生活幾次推到南墻撞回的時候,便慢慢地學會聰明起來。
人生是一部戲劇,生活就是舞臺,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適時的上場演義自己的故事。人生哪有什么真正的成熟啊,無非是學會了控制自己,學會了偽裝,學會了隱忍。從棱角分明到四角圓滑,從直言無忌到謹言慎行,從出生時無拘無束的發自內心的哭笑,到學會笑也分場合,到忍住不哭,到最后不讓自己哭。學會了逢場作戲的表演,不想笑也要裝出笑來,不想說話但也要順應著主角,背出生活情景劇中違心的臺詞。特定的情境,總是演著特定的角色。語言、動作、表情一切皆為劇情服務。這便是世俗所謂的成熟。若不這樣,就會被生活打壓,就會繼續吃生活的很多苦頭。
裝不僅是人生的藝術,更是人生的一種智慧。
學會“裝”,首先是學會“裝傻”。我們生活在現實的社會之中,很多時候,懂得不一定說得,說得不一定做得,做得不一定成得。于是我們便慢慢地學會不說或少說,學會裝傻。
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言:“最有知慧的人,常常裝著傻瓜”。藏起自己的鋒芒畢露,才能避開“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的不幸;收起自己的銳氣逼人,才能減少“岸堆于土水必毀之”的傷害;掩起自己的炫耀張揚,才能省去“行高于人眾必非之”的詆毀。我國古代的先賢早就洞察出了人性底層的弱點,嫉賢妒能,不愿別人比自己好。
網上有個段子把這種心態描繪淋漓盡致,“我與你相識一場,我希望你優秀,但最好不要比我優秀。我希望你過得好,但對不起,我受不了你比我過得好”。所以,老子告誡孔子“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其義就是那些擁有卓越才能的人往往外表上顯得愚鈍笨拙,和普通人毫無差別,但真正的品貌是德行深厚,明睿通理,待人接物更加謙虛和善。
更有《菜根潭》提醒人們“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濁,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做人寧愿顯得愚笨,也不要彰顯自己有多聰明;寧愿低調隨和,也不要趾高氣揚;寧愿瑕可掩玉,也不華表于人;寧愿被人視為傻,也不要被人認為精明。因為你的聰明,你的張揚,你的得意,你的凸顯就是禍端的開始?!叭伺鲁雒i怕壯”“出頭椽子先爛”都是中國傳統智慧的總結。
學會“裝”,還要學會“裝糊涂”。人生有兩種糊涂,一種是真糊涂,懵懵處事,昏昏待人,似乎有生俱來,裝不來、求不到、無需學。另一種糊涂是假糊涂,是非黑白了然于心,善惡對錯心中有數,只是因認知不一,格局不同,看破不說破。這種糊涂就是鄭板橋所說的“難得糊涂”的糊涂。
鄭板橋所說的糊涂不僅來歷有趣,而且寓意深刻。當年鄭板橋到山東萊州云峰由觀看鄭公碑。夜宿一老者家。老者自謙稱己為“荒村野臾”糊涂之人。鄭板橋觀其言談舉止高雅不凡,與其交談投契甚歡。老人家中有一塊特大的硯臺,石質細膩,形色罕見,鏤刻精美,鄭板橋看后大加贊賞。老儒請鄭留下墨寶,以便請人刻于硯臺之上。鄭板橋有感于老人糊涂必有來歷,便潑墨題寫“難得糊涂”四個字。蓋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硯臺有方桌大小,還有很大一塊空余。鄭板橋請老人題寫一段跋語。老人沒推辭,隨手寫到:“得美石難,得頑石猶難,由美石轉入頑石更難。美于中,難于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富貴之門也”。寫罷也蓋上了一方印章“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鄭板橋這才知道老人是一位隱退的官員。他見硯臺還有空處,又提筆補寫了一段文字“聰明難,糊涂尤難,由聰明轉入糊涂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后來福報也”。這段文字與鄭板橋的“難得糊涂”被老人做條幅流傳開。很多人感慨其中的哲理,把其視為人生的一種境界來追求。
鄭板橋所說的糊涂,其實是一種清醒,只有飽經風霜,有了一定的人生經歷才會明白其中的真諦。顯然這種糊涂是裝出來的糊涂。裝得糊涂才會有明白的人生。
忍不僅是人生的格局,更是人生的一種境界。
如果說“裝”可以算得上一種小智慧的話,那么“忍”則是一種真正的大智慧,而且是一種人生的大格局、高境界。忍一忍,春曖花開,讓一讓,柳暗花明。忍是一種胸懷,不是懦弱;忍是一種大度,不是卑微;忍是一種寬容,不是心機;忍是一種格局,不是一種膽劫。無論是職場社會,還是家庭親情,忍都是不可或缺的生存智慧。
俗語說的好:“事不之思終有敗,人能百忍自無憂”。終觀古今,無論是圣賢,還是我們身邊那些小有成就的人,無不具有“忍”的功夫。凡能忍人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者,皆能成人不能成之事。
晚清名臣曾國藩能在官場和家庭教育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除了他屢敗屢戰的性格外,更與他“打脫牙和血吞”的隱忍克制的格局和境界直接有關。他與左宗棠關系的處理就能表現他“忍”的功夫。
曾左二人同是湖南老鄉。曾國藩嚴謹穩重,左宗棠狂放不羈。正如民國著名清史學家蕭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對兩人比較的評價“國藩以謹慎勝,宗棠以豪邁勝”。曾國藩不僅比左宗棠年長,進入仕途也早,而且還舉薦了左宗棠擔任浙江巡撫,獨當一面。如若換成別人,被人推薦,理應自謙是他的門生??勺笞谔牟幌朐谠鴩南旅?,不講俗理,無論公開場合,還是私人通信中,左宗棠對曾國藩都以兄弟相稱。更有甚者,左宗棠對曾國藩總呼來喝去,常常背地里吐槽曾國藩腦筋愚笨、不會變通。聽聞此言的曾國藩,卻不以為然。更讓人始料不及的是左宗棠在曾國藩攻破南京時,還對曾向朝庭參了他一本。后來,當左宗棠帶兵平定新疆時,曾國藩依然不計前嫌,傾盡全力,支援糧草,幫他順利收復了新疆,這事之后,左宗棠才對曾國藩心悅誠服。曾國藩去世后,左宗棠送去一幅挽聯,“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之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欺無負平生”。
曾國藩為人謙卑拙誠,藏才隱智,忍辱負重,既有效地保護了自己,又從容地觀察時局變化走勢,顧全了大局,獲得了常人難以得到的成功。正因如此,他才成為“千古第一完人”,以至于針鋒相對的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毛澤東和蔣介石都對他一致贊同,佩服有加。
兩位僧人的對話,把“忍”的功夫推到了極境。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忍的智慧,表現為懂忍、能忍、會忍。懂忍的人,一定是聰明人,他們明白忍字頭上一把刀,忍是對自己的修煉;能忍的人,一定有格局,他們懂得小不忍則亂大謀,忍是對自己的考驗;會忍的人,一定修養好,他們理解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忍是對自己的保護。懂忍、能忍、會忍的人表現為,吃虧之忍會有褔,欲望之忍少惹禍,交際之忍多朋友,金錢之忍少煩惱,處事之忍品自高,親情之忍家庭和。成功人生的蛻變,往往是從學會懂忍、能忍、會忍開始的。
能“裝”學問多,會“忍”乾坤大。裝是生活的成長,忍是人生的階進。人的成熟其實不過是學會“裝”和“忍”。
2021年7月3日
寫于南湖之畔水域天際
原創文章,作者:初欣運營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8874yy.com/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