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被譽為東方塑像館的是什么石窟 哪個石窟被稱為東方塑像館
- 2、被譽為東方塑像館的是
- 3、東方雕塑是什么?
被譽為東方塑像館的是什么石窟 哪個石窟被稱為東方塑像館
被譽為東方塑像館的是麥積山石窟。麥積山位于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是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麥垛而得名。山上的麥積山石窟建于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畫,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世界,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
被譽為東方塑像館的是什么石窟
麥積山石窟,世界文化遺產,AAAAA旅游景區,重點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四大石窟之一。麥積山風景區,由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街亭溫泉五個子景區180多個景點組成。
麥積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藝術、建筑等方面的實物資料,體現了千余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它擁有豐富多樣的生物類型和物種,被稱為隴上林泉之冠;而且具有深厚的旅游價值,是絲綢古道黃金旅游線上的一顆耀眼的藝術明珠和最具潛力的旅游勝地。
東崖的石窟以涅槃窟、千佛廊、散花樓上的七佛閣等最為精美。在涅槃窟前有四根粗短的石柱,柱頭有蓮瓣形的浮雕,柱頂不用斗拱,而代之以浮雕的火焰寶珠,設計構思極其巧妙,這座崖閣是北魏晚期建筑的,是石窟寺建筑中的珍品。
被譽為東方塑像館的是
被譽為東方塑像館的是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山石窟。麥積山石窟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以精美的雕塑獨樹一幟,以石窟多、塑像完美、延續時代長久而被稱為“東方雕塑陳列館”。
被譽為東方塑像館的是
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現存佛教窟龕194個,泥塑7200余身,壁畫1300余平方米。
麥積山石窟始建于后秦,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歷代都有不斷開鑿和修繕。
麥積山石窟藝術具有深厚的民族傳統和強烈的民族意識,體現出中國藝術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手法,藝術作品中帶有強烈的世俗化傾向和濃厚的生活情趣。
東方雕塑是什么?
雕塑是人類文化史上最古老的藝術種類之一。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雕塑藝術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尤其是在遠古的原始社會里,雕塑尚未從實用工藝中分化出來,因此,一件原始雕塑品,常常又是一件實用工藝品。早在舊石器時代,我國北京猿人所使用的石器中,就已經有了石制的雕刻器。在距今約六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遺址中,出土了大量骨、木、象牙雕刻的裝飾品。尤其是陶器的出現,更是促進了原始雕塑的發展,在距今五千年前的遼寧紅山文化晚期遺址中,就發現了陶塑的裸體女像,塑造得逼真自然,達到了相當的水平。商周時期,古代青銅器鑄造達到鼎盛,雕塑也隨之而發展,近年來我國考古發掘的重大收獲之一,便是四川廣漢商周祭祀坑中出土的青銅人頭像,距今已有3千多年歷史。秦漢時期,我國古代雕塑藝術達到高峰時代。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觀的秦始皇陵兵馬俑,規??涨?,氣勢磅礴,陶俑陶馬總計有6千余件,組成了威武雄壯的軍陣。這些陶俑身高與真人相近,根據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來設計制作,藝術形象力求逼真,陶俑的服飾、兵器、裝束等都與實物相似或相同。尤其難得的是,秦代工匠藝術家們根據長期的生活觀察與充分的藝術想像,運用貼塑、刻、劃等多種技法,使一個個武士俑都具有鮮明的個性與生動的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地位、身份、性格、年齡,甚至具有各自不同的臉型、發型、姿態、神情。漢代大型石雕除著名的霍去病墓前石刻外,還有魯王墓前的石人,陜西城固張春墓前的石獸等,這些大型石雕多在陵前起紀念和儀衛作用。作為我國古代雕塑藝術寶庫之一的陵墓雕塑在秦漢時期堪稱盛況空前。魏晉南北朝和唐宋時期,作為我國古代雕塑藝術另一大寶庫的宗教雕塑發展迅速。從魏晉開始,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等相繼繁榮起來。石窟造像藝術規模之大、數量之多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僅現存的龍門石窟就有10萬余座佛像,敦煌莫高窟490多個洞窟里,遺存至今的彩塑作品就有3千多件,云岡石窟現存大小雕像5萬多個,麥積山石窟也有造像7千余尊。雖然這些地方的雕塑并非一朝一代的作品,而是歷經許多朝代才完成,但從整體風格和藝術水平來看,當推魏晉隋唐時期的石窟藝術成就最為顯著。龍門、敦煌、云崗、麥積山石窟中,雕塑藝術的精品大多是這一時期的作品。魏晉隋唐時期還出現了一批雕塑大師,如東晉時期的戴逵父子被后世學者看作是中國佛像雕塑的奠基人,唐代雕塑大師楊惠之被稱為“塑圣”,與“畫圣”吳道子齊名。元明清時期,大規模的石窟藝術走向衰落,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又一大類型的小型玩賞雕塑卻日趨繁榮。這個時期各種案頭陳列雕塑、工藝裝飾雕刻和民間雕刻工藝迅速發展,廣東石灣的陶塑,福建德化窯的瓷塑,無錫、天津的泥塑,嘉定的竹刻,潮州木雕等,都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雕塑藝術更有長足發展。
原創文章,作者:初欣運營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8874yy.com/66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