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粽子名字的由來是什么,粽子的來歷簡介
- 2、端午節粽子的來歷
- 3、粽子為什么叫粽子 粽子的由來
- 4、粽子的由來
- 5、粽子的來歷到底是什么
- 6、粽子的來歷 簡介
粽子名字的由來是什么,粽子的來歷簡介
1.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粽子由來已久,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一書中,已有“粽子”的記載,是一種用蘆葉裹米的食品。
2.在古代,粽子可是稱為角黍。
3.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
4.因地區不同,從材料以至粽葉,都有著很大的差別,連“裹”的形狀,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們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漢晉時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為祭祖用品之一。
5.此外,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
6.粽子的名稱也經過很多變化,西晉周處《風土記》說,端午節用菰葉裹黍米栗棗,叫做筒粽,也叫角黍。
7.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
端午節粽子的來歷
源于紀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楚國大臣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把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粽子為什么叫粽子 粽子的由來
1、粽子又稱“角黍”、“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漢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
2、粽子的來歷:粽子傳說是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屈原到了江邊,披散頭發,在水澤邊一面走,一面吟詠著。臉色憔悴,身體干瘦。漁夫看見他,便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么來到這兒?”屈原說:“整個世界都是渾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睗O夫說:“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縛,而能夠隨著世俗變化。整個世界都渾濁,為什么不隨大流而且推波助瀾呢?眾人都沉醉,為什么不吃點酒糟,喝點小酒?為什么要懷抱美玉一般的品質,卻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寧可投入長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魚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尚的品質,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于是他寫了《懷沙》賦,然后抱著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傳說當地百姓為了不讓他的遺體被魚吃掉,就往江中投放飯團(粽子),所以以后每年到了那一天都有包粽子,吃粽子的風俗。
粽子的由來
粽子由來早期是在公元時期。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汨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引魚蝦來食。以后,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竹筒裝米,投入祭奠,這是我國最早的粽子。
話說當年屈原投身汨羅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嘆哀傷,空有抱負的屈子就這樣離開了楚國,實乃國家損失。所以百姓為免讓魚蝦侵蝕屈子,就紛紛將米糧投入江中,希望魚蝦只顧吃這些米糧而不損傷屈子肉身。
而后,據古書記載,是屈原托夢百姓說,米糧投入江中實則被江中的蛟龍所食,如果用艾葉包裹,再綁以五色繩,則可以免遭蛟龍吞食;這才有了后來的粽子。
民間傳說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傳說粽子是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傳播亦甚遠。清代詩人吳曼云,也寫有一首贊美九子粽的詩篇: "裹就連筒米宿春,九子彩縷扎重重,青菰褪盡云膚白,笑說廚娘藕復松。
粽子的來歷到底是什么
粽的歷史悠久,相傳在戰國時代,楚國三閭大夫及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盡后,百姓為了防止魚類破壞屈原的尸體,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讓魚吃米飯而不去咬屈原的遺體。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改變,人們過端午節吃粽子已經成為了一種承襲傳統的表現。
最初粽子的寓意是用作祭祖及神靈的,因為古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必須在每年的五月五日舉行祭祀活動,以除瘟、驅邪、求吉祥。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改變,人們過端午節吃粽子都是承襲傳統的表現。不同的地區粽子的種類很多,然而,吃粽子的意義都是一樣的。
粽子的挑選方法
一要看看粽子標簽上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別買變質粽子;
二要小心粽子的口味變化,如果嘗到粽子餡有點酸、有點發苦、口味不正,不要再食用;
三要小心粽子的質量,一定要買商場、餐飲企業、超市的正規粽子;
四要小心粽子的外包裝,買安全、衛生的粽子;
五要小心吃粽子是不是對路,有胃病的不要吃太甜的粽子,有膽結石、膽囊炎和胰腺炎不要吃肉粽、蛋黃粽和太油膩的粽子。
粽子的來歷 簡介
粽的歷史悠久,春秋時期,用菇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在戰國時代,楚國三閭大夫及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盡后,百姓為了防止魚類破壞屈原的尸體,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讓魚吃米飯而不去咬屈原的遺體。
另說則是用來祭祀屈原的供品。粽子一直是端午的必備的食品,除了紀念屈原之外,江蘇等地,粽子被認為跟伍子胥信仰有關。當地記載:“鄉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p>
西晉周處《風土記》寫道:“仲夏端午,烹鶩角黍?!薄洱R民要術》卷九引《風土記》記述粽子“蓋取陰陽尚相_未分散之時像也”。
南梁時五月五日作粽,并在筒粽上蓋楝葉、以五彩絲線纏之?!独m齊諧記》傳說光武帝建武年中,長沙人區曲見自稱“三閭大夫”的人謂:“聞君當見祭,甚善。常年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當以楝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p>
擴展資料:
一、趣事
1、地球上最早
江西德安縣文物部門于1988年9月在一座宋代古墓里發現了兩個實物粽子,據考證,這是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實物粽。
該古墓位于德安縣城郊,葬于公元1274年。墓主右手拿一根長40厘米的桃枝,桃枝上吊有兩個棱形粽子。
粽子長6厘米,寬3厘米,分別系于桃枝兩邊,外皮為粽葉,苧麻捆扎。專家介紹,早期粽子有祭奠之意,放入棺木中以示親屬的哀悼。兩個粽子成雙成對,象征吉祥如意。
2、歷史最悠久
西安的蜂蜜涼粽子,載于唐韋巨源《食譜》。特點是只用糯米,無餡,煮熟后晾涼,吃時用絲線勒成薄片,澆以蜂蜜與黃桂醬——白糖腌桂花醬。
大肉粽產于廣西南寧,每只重約兩斤,以肥豬肉、綠豆為餡,清香、軟糯、甘潤、膏腴不膩。
廣西壯族出現過最大的粽子,它是將芭蕉葉墊在一個特大的方形籠格中,內放50公斤淘凈并拌有醬油的糯米,再拌入一只去皮骨、切成小方塊的豬腿的肉,面上覆一層芭蕉葉,隔水蒸熟,這種粽子壯族人叫“口粽粑”,可供一家三口吃兩個月。
據香港的媒體介紹,香港有9位老人,曾經包了1只重36公斤的粽子,供250人食用。1989年端午節,臺灣彰化縣曾制作一只特大粽子,重達350公斤。廣東一帶包的粽子個兒特大,煮熟后1只粽子端到桌上,四個年輕人居然沒法將它吃掉。
三、體積最小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廟,綠波廊、湖心亭兩處皆有。長約寸許,形如枕頭,火腿為餡,小巧清鮮;湖心亭以為茶食,甚妙。
在上海一些酒樓飯館中,宴席點心供應“迷你粽”,小得像手指一般,每50克糯米加4小塊火腿,可包4只小粽子,白線纏綠葉,玲瓏淡雅,真象一件工藝品,讓人愛不釋手,舍不得剝而吃之。
四、最早速凍品種
1995年,三全食品研制出了中國食品行業第一顆速凍粽子,至今堅持推動粽子行業的發展創新。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粽子
原創文章,作者:初欣運營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8874yy.com/66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