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穿青人是什么民族
- 2、穿青人屬于哪個民族?
- 3、穿青人是什么族
穿青人是什么民族
穿青人又稱川青人、穿青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一個民族歸屬有爭議的族群,不屬于中國的56個少數民族名單之中。中國政府把穿青人歸類為漢族的分支,定義為未識別民族。但在民族學和歷史學上,穿青人究竟是否屬于漢族仍然有較大爭議。
穿青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的偏遠山區里,也有一些住在縣城。目前人口有67萬左右,是中國人數最多的未識別民族。大部分穿青人自認為是一個獨立于漢族的民族,但并不被大多數學者接受。
目前穿青人的起源仍然有土著說和漢族分支說兩種,很多學者認為穿青人是明代朱元璋派傅有德和沐英討伐云南后駐留貴州墾戍的軍人后代。從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開始,穿青人就開始就自己的民族歸屬而努力,他們認為自己是一個獨立的民族,而且他們的民俗與傳統也確實與漢族有別。
擴展資料:
穿青人大多數集中于織金縣和納雍縣,另一些生活在大方縣、水城縣、關嶺縣、清鎮市、普定縣、六枝(特區)縣。 彝族稱穿青族為Sher tu或Sher feizu,意思是“白皮膚的漢人”或是“吃蛇的漢人”,另有一些當地人稱穿青族人為“大腳板”、“大袖子”。
穿青族將自己看作是特別的部族,盡管他們說漢語,從歷史上來看他們屬于漢族,但是政府將他們列入“未識別的民族”。穿青人以猴為圖騰崇拜。祭祀“五顯神”兵馬是猴類山魈。至今還保持五顯壇的信仰。
穿青人的婚俗從說親到結婚后的回門,規矩繁多,民間通常有十八禮數之說。如姑表聯親、背雞認親、以鵝押禮、打親鬧親、砍親路和照親路、草鞋陪嫁、披露水衣和戴雨帽、趕親、討奶母錢和送梳頭油、新娘站花、挑水試新娘、井邊回門等。筆者所在的村,結婚是寨中最隆重的事情,從最初的提親到確定婚期,要歷時數年之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穿青族
穿青人屬于哪個民族?
穿青人屬于未識別民族。
是明朝漢族征南將士與當地土族的后代,“因而自認和當地漢人有區別,傳統服飾尚青色,普遍使用貴州通行的官話,解放后,穿青人要求承認其為少數民族。例如貴州的穿青、廣西的六甲等?!?/p>
穿青人是一個主要分布在貴州西北地區,人員相對集中的“未識別民族”。
擴展資料
穿青人的家庭是父親家長制(男弱女強的家庭,女方也可主持家計)。家庭的規模小至夫妻二人組成,大至四、五代人同堂。兒子分居后,有贍養老人的責任。家庭的男女分工和對財產支配較平等一般是男子管外務,女子管家務,有家有千貫,男掌一半,女掌一半的傳統習慣。
穿青人原先使用的一種漢語方言“老輩子話”(這種方言現仍流行于貴州的黔南和黔東南地區)已多不使用。但大多數地區還保持著這種方言的痕跡。如“f”變“h”,“ian”變“ie”等,一說話就知道是穿青人。
由于穿青先民較早接受漢文化的影響,母語消失,他們的語言已分辯不清,這種“老輩子語”是否是獨立民族語言的痕跡,尚未查出確實證據,可能與江西、湖北、湖南通行的漢語方言有淵源關系。如今他們都普遍使用了貴州通行的官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穿青人
穿青人是什么族
穿青人又稱川青人、穿青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一個民族歸屬有爭議的族群,不屬于中國的56個少數民族名單之中。
穿青人”在有些地區亦稱為“里民子”,他們并沒有自稱的專名,有時也稱“大腳板的”。
擴展資料
“穿青”這個名稱主要是用來區別于稱為“穿蘭”的漢人,這個名稱始見于清代的文獻記載中。當地各少數民族并不稱他們作“穿青”,而是在漢人的名稱前加個形容詞,如“白漢人”、“大腳漢人”、“篙子桿漢人”、“吃蕎麥的漢人”、“穿大袖子的漢人”、“當里民的漢人”等。
現今,穿青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西部的畢節、安順、六盤水、黔西南等地。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穿青人人口數量約六十七萬人,其中半數以上聚居在織金、納雍兩縣,每縣均超過二十萬人。
以前,穿青人婦女區別于漢族婦女的標志是沒有裹腳,她們喜歡穿細耳草鞋和三節衣,梳三把頭。所謂三節衣,是指兩節袖的花衣服。即衣身用青、藍兩色的布拼湊而成,上節青色至腰,下節藍色至小腿。每一層袖口均繡有云勾花邊,看上去如三節連成。
最能體現穿青人文化的,除了他們標志性的衣服,還有獨特的儺戲。穿青人儺戲是他們在“慶賽五顯壇”的祭祀儀式中由掌壇法師和儺壇班子藝人穿插表演的儺儀戲劇和舞蹈。穿青人家家立五顯壇世代供奉,祭祀五顯壇的形式是“每歲或間歲釀酒殺牲,延善歌舞者至家蘸禳,跳躍如演戲狀,曰慶壇”。
參考資料:人民網-穿青人不是一個民族只是一個成員共同體
原創文章,作者:初欣運營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8874yy.com/66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