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高段位綠茶給我哥們買了瓶水,遞給我哥們的時候,哥們說:「不用了,我女朋友給我買了可樂了?!?/p>
你猜那個高段位的綠茶,是如何接下來一句話讓我哥們徹底陷進去的?
這里先賣個關子,文章后面會告訴你,可以這么說,非常無恥,卻又非常有效,希望大家看后能引以為戒,不要那么輕易上當。
本文主要引用的是心理學界的兩位泰斗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與亞伯拉罕·馬斯洛的理論。目的并不是要你套路異性,而是讓你避免被套路,讓你知道自己人性的弱點,理解自己的情感,最后做到克己,成為精神強大的人。
現在,我們從心理學的底層邏輯出發,剖析吸引力的本質是什么,然后再談策略。
首先一個重要的問題:愛情是什么?欲望是什么?
我們首先要面對一個現實,你愛一個人的感覺是建立在錯覺上面的?;橐鲆郧暗摹刚鎼邸?,其實只是一種錯覺。
不妨回憶下,你所謂愛上一個人的感覺是什么?是覺得他(她)是這世界上最特別的人,你覺得非他不嫁或非她不娶,你覺得自己以后再也遇不上給你帶來這種強烈沖動的人了——相信這就是大多數人的感覺。
其實仔細想想,這種感覺本身從各方面講都是一種謬誤,理性點講,他(她)怎么可能就一定是最特別的人呢?你怎么就確定自己以后遇不上更好更適合的?當然,你被愛情沖昏了頭腦,你智商降低到接近負數,于是你無法做到理性思考,你只能順應那強烈的感性直覺。
所謂「真愛」只是一種錯覺,或是幻覺,是大腦發生了一些化學反應后產生的非理性狀態。
關鍵是,該如何給異性制造這樣的錯覺?或者說,異性對你的好感是如何激發的?
什么是欲望?有一句簡單粗暴的話直指其本質——「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欲望本質是你想填充自己,想占有你還沒占有的,想去爬上還沒到達的高處,不斷地擴大自己的邊界。
所以,欲望的對象只能是你還沒得到的事物。
而根據阿德勒的目的論,所有的精神痛苦,都緣于你的目的,就是你想得到但又得不到。
而喜歡一個人的感覺實質,正是想要得到卻沒得到的痛苦,你為了擺脫這個痛苦,不得不渴望能讓你「得到」的那個人。
我們可以把得不到的痛苦狀態稱之為「負多巴胺狀態」,而得到后的滿足感稱之為「多巴胺狀態」。
多巴胺是生物學意義上個體感受到快樂、喜悅等積極情感的本質。一件事讓你快樂,本質是因為這件事發生的時候你大腦分泌多巴胺——不管是得獎、考試通過、獲得愛情、升職加薪、按摩、美食等一切讓你感到快樂、快感、舒服的事情,本質是那件事情的發生讓你大腦分泌多巴胺。你對性的追求,本質也是對多巴胺的追求。
那么「喜歡」或「愛慕」這樣的感覺實質,其實是你在負多巴胺狀態下,對重新回到多巴胺狀態的渴望,而如果這個過程跟某個人有關,那么你的這個渴望就會投射到那個人身上
——毫不夸張地說,世上所有的愛戀都是因為這樣誕生的。
回到阿德勒的目的論,之所以這個理論是現代心理學的基石之一,是因為它的適用范圍實在太廣,人類大多數的意識行為的成因,都可以拿它來解釋。
人一旦產生了某個目的,就會為之付出,而如果回報達不到期望,或者回報與付出不成正比,人會本能地繼續為之付出,并且會陷入惡性循環,最終無法自拔越陷越深。
就舉個簡單的例子,王者榮耀。為什么那么多人對這個游戲著迷?是因為游戲機制利用匹配機制,讓你的勝率保持在50%以內,以至于你贏了幾把后,系統就會給你安排坑隊友。
你對這游戲著迷的本質,就是你一開始就給自己設立了「要贏得游戲」的目的,并為之行動,一旦目的達到就會進入多巴胺狀態,目的沒達到就陷入負多巴胺狀態。
其實仔細想想,哪怕你連贏十把,又能得到什么?除了浪費了大量時間外,你的存款會因此增加嗎?不會,但你卻無法自拔的重復它。
——這就是阿德勒目的論的強大,人一旦設立目的,就會本能地去擺脫目的達不到時的痛苦感,于是陷入了不斷為目的服務的惡性循環,而這個目的本身不需要有任何實質意義。
再舉個例子,不知道大家在網購的時候有沒過這樣一段經歷:你看上了一個商品,其實你并沒有太過迫切地想要買它,甚至你還會猶豫,會糾結該不該買它。后來你終于決定還是買下它吧,于是前去付款了,這時候你已經開始幻想把它拿到手上的感覺,但店家卻告訴你,這東西太搶手已經賣完了,沒貨了。
這時候你心情怎樣?有沒發現更加需要這商品了?你比之前更加迫切地想要得到它,于是你去別的店家找,即使價格貴些也愿意買。
為什么會這樣?是因為你給自己設立了目的,你決定下單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為目的服務,開始幻想著如何使用它,于是現在你是處于多巴胺狀態。但當你以為觸手可得的時候,卻發現沒得賣了,你所幻想期待得場景不會發生了,于是你就進入了負多巴胺狀態,為了擺脫它,于是你更加迫切得想要得到它。
同時,負多巴胺狀態到多巴胺狀態的這個過程所帶來的「張力」,亦是「成癮」的關鍵所在。我們知道,「成癮」是因為某個狀態沒達到時處于負多巴胺狀態,于是不得不渴求某個狀態。但還有一種成癮是針對從負多巴胺狀態到多巴胺狀態的過程本身。就如同在大熱天極度口渴的狀態下來一瓶冰可樂,所帶來的快感是平常狀態下喝可樂所遠不能達到的。
例如上面提到的王者榮耀,玩家在輸贏之間的負多巴胺狀態到多巴胺狀態的切換,就會帶來極大的張力,而這就是玩王者榮耀的人成癮的原因,使得他們不斷地重復這一過程。
了解了這一點,你就會知道,那些看起來非常不合理的情侶,其實是非常符合這一原理的。
我先舉個例子,這個例子是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里面的情節,別覺得說舉電影作為例子會跟現實脫節,其實電影來源于現實,可以說導演非常了解女孩子的心思,畢竟導演就是個女的嘛,而且導演也說了,這是把她真實經歷過的事情。所以我很推薦大家再去看看這部電影,會有很多啟發。
電影有個情節是這樣:鄭薇(楊子姍飾)跟陳孝正(趙又廷飾)原本是近乎不共戴天的仇敵關系,而鄭薇為了讓陳孝正難堪,把他打的飯找個理由倒掉,被陳孝正狠狠地訓斥了一番后,鄭薇就發現自己喜歡上了對方,并找對方表白了。
很多人都覺得這情節是不是太突兀了,原本鄭薇是對陳孝正恨得牙癢的,怎么就突然喜歡上了呢?其實這樣的例子,你回憶下高中或大學時代,肯定有遇過,例如一個女孩怎么就跟一個經常欺負她的小混混好上了?原本爭鋒相對的兩個人怎么就突然變成打情罵俏了?其實這個情節的安排,恰恰彰顯了導演或編劇深諳心理學,我們解構下整個過程,你就理解了:
一開始他們是怎么結仇的,是因為陳孝正為了維護他的模型,把鄭薇推倒了,鄭薇氣的發狂,一直要陳孝正道歉,陳孝正拒絕道歉。
后來在校園路上鄭薇再次撞見陳孝正,要求道歉依然被拒。
其實在這里,鄭薇已經產生了「目的」,因為她覺得自己被對方傷害,這就是一種付出,于是要對方道歉,這就是尋求反饋,只不過還沒到喜歡,或者說到這里鄭薇還沒覺得這是喜歡的感覺。然而陳孝正依然拒絕道歉,也就是依然不反饋。
這讓鄭薇更急了,對反饋需求更加強烈,那她是怎么解決呢?選擇做出傷害對方的舉動,意圖這樣能獲得心理平衡,她把陳孝正的飯倒掉。本以為這樣就能心理平衡,然而,陳孝正的回應,讓她陷入了更大的負多巴胺狀態。
陳孝正是這樣對鄭薇說的:「我向你道歉,算你贏了,麻煩你不要再出現我面前,我不知道你想要干什么,你想玩,很多人喜歡陪你玩,但是別來煩我,我沒有你那么多無聊的時間和精力,也沒有條件像你一樣可以把一碗飯隨便浪費掉,你這樣真的很令人討厭?!?/p>
陳孝正這段話對鄭薇殺傷力極大,先是否定了她的人品,直接指出她玩世不恭的狀態,那句「也沒有條件像你一樣可以把一碗飯隨便浪費掉」把自己立于道德制高點,讓鄭薇陷于愧疚,然后那句「麻煩你不要再出現我面前」,直接把反饋的希望給斷絕了。
這段話,成功地讓鄭薇陷入更大的負多巴胺狀,以至于室友一旦提起陳孝正這個名字,她就會暴怒。
然而暴怒完,一個人走在校園里,卻打電話給電臺訴苦,承認自己愛上了陳孝正。
鄭薇是這樣說的:「紫娟姐姐,我想知道,要是我每天都想著一個人,我明明就很討厭他,可是又偏偏很想見到他,我一見到他,我整個人神經都繃緊了,但我要是聽見他,看見他跟別的女孩子在一起,心里就說不出的難受,他說我很煩的時候,我就很想哭,我想知道,我究竟是怎么了?」
以上整個過程,就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癥被激發的教科書式詮釋。簡單總結,就是鄭薇因為陳孝正的訓斥,產生不安、不忿、心煩意亂等負多巴胺狀態,同時亦是因為鄭薇一開始給自己設立了「目的」,這個目的就是想讓陳孝正道歉,彌補她,而這個目的一直沒有實現,于是陷入了極大的負多巴胺狀態。而擺脫這種狀態的唯一途徑,就只有找陳孝正,于是對陳孝正產生了強烈的需求感,而這個需求感最終會往性欲「異化」,于是對陳孝正產生了強烈的性沖動。
這時候有人就會傻傻的說,那我是不是只要傷害她,就能得到她的芳心呢?
隨便去傷害一個人,對方只會覺得你是神經病,對你避而遠之。
關鍵是結合阿德勒目的論,整個策略的出發點就是圍繞著先讓對方自己生成目的。正如前面所說,這個目的本身不需要有任何實質意義,可能是緣于對方的好奇、或是引起了對方的注意,只要對方自己生成了目的,并為這目的踏出了第一步,那么整個理論就開始生效。
對方是如何主動生成「目的」呢?這里就要引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可以說是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其地位不輸弗洛伊德,大多數人可能對這個需求層次理論有多強大沒有一個明晰的概念。首先,人類幾乎所有的行為的動機都可以在這表里找到歸納,但這不算什么,我也可以簡單的歸納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更好的生存與更好的繁殖呀,他真正厲害之處是點明了人類除了滿足生理與安全需求外,其他所有的追求都是為了提高自身的社交價值。
需求層次圖里面,除了最底下的生理與安全需求,往上的都是跟社交相關——人都是具有社會性的。而需求層次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命題,就是不同層次間存在垂直關聯的聯系,而且上層需求必然包含下層,例如安全需求必然包含了生理需求,因為安全的意義在于人能更好的獲取生理需求,同時又可以反過來說,下層需求的實現也隱含了對上層需求的追求,那么每一個需求其實都隱含了對最上層「自我實現」的追求。
人與人之間所有的關系,都可以看成是相互尋求反饋的關系。
現在可以給出一個更深層的結論——「情感」的本質是主體(我)對客體(單一個體或群體)能承認主體(我)社交地位的認可的需求,我們可以稱之為「社交認定」。通俗點講,就是我期望你能認可我的社交地位,不管是兩性之間的情人地位,還是親人或朋友間的身份地位。
那么,上面那句「人與人之間所有的關系,都可以看成是相互尋求反饋的關系」這句話可以轉換成:人與人之間所有的情感,都可以看成是一方追求另一方(或雙方相互追求)對自身社交地位的認可。
怎么理解以上這段話呢?首先情感存在的前提必須有一個主體跟一個客體,如果你一個人在荒島上就算有再好的生活條件,都不可能誕生出「情感」這種東西。而「自我實現」本身就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所有的社交地位都必須建立在他人的認可之上,甚至可以說社交地位的本質就是一種客體對主體的認可,我說我自己是皇帝沒意義,要其他人認可我是皇帝才有意義,所以「自我實現」的需求本質是對客體認可主體(我)的需求,而這也是「情感」的本質。
有想過我們對「社交認定」的需求有多強烈嗎?可能很多人對「社交認定」這樣的概念很模糊,這里我們嘗試具現化一下,不妨思考下這么一個問題,你覺得兩性關系里,占主導的是對性的追求還是對社交認定的追求?或者說,你對另一半的需求感里面,是對性的需求占主要,還是對社交認定的需求占主要?
可能很多人憑直覺,說是對性的追求占主要,畢竟喜歡一個人是出于性欲嘛!但真的是這樣嗎?
那接下來嘗試回答下面這兩個問題:
1、你愿意接受你的另一半,在不減少與你相處互動時間的前提下,去跟別的異性談戀愛嗎?
2、如果現在有兩個人給你選擇做伴:一個是顏值不高、各方面都沒那么優秀,但會對你忠誠與專一;而另一個是男(女)神,但非?;ㄐ?,會同時有幾個伴侶。但這兩者陪你的時間不會有差別,你會選擇哪一個?
相信大多數人在第一題里面會回答不接受,第二題選擇前者。如果你也是這樣,那問題來了,如果你覺得對性的追求是占主導,為什么不能接受另一半在不減少跟你相處時間的同時有別的性伴侶?你對性的體驗不會有差別的啊,那為什么接受不了呢?
很顯然你對性的追求并不是占感情的主導地位,占主導地位的是對方的「社交認定」,你希望對方承認你是他(她)的唯一。
瞧,這就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的強大。
如果把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跟阿德勒的目的論結合起來,我們可以解釋很多情感現象。
例如女職員愛上霸道總裁的故事經常會有。就我的經歷,我遇到過不止一次有女性向我傾訴自己愛上了自己的上司,自己卻控制不住自己。而她們的經歷都有個共同點,就是在跟上司互動的過程中,都有經歷過被上司斥責、打壓、鼓勵、贊賞、獎勵。
——這就是很典型的負多巴胺與多巴胺狀態的來回切換,她渴望被自己的上司認可,而這個認可又在不同層面都上滿足了馬斯洛需求層次:
首先,上司的認可直接實現了第四層「尊重的需求」,同時又跟自己的業績掛鉤,業績又跟自己的收入掛鉤,而收入是滿足了第一、二層,安全需求與生理需求。同時又跟最高層「自我實現」相關。
你瞧,一個認可同時涉及了四層需求,可想而知是能帶來多大的多巴胺。于是自然而然,作為女下屬就會渴望得到上司的關注,而正如前面提到,多巴胺狀態有多強烈,負多巴胺狀態就有多痛苦,于是上司的否定與責備就會帶來強烈的痛苦與失落感,為了擺脫這種負多巴胺狀態,于是就會更渴望上司的肯定。而當自己的努力被忽視的時候,又會掉入負多巴胺狀態,會失落,會自責。
久而久之,女的會發現自己已經離不開他了,她滿腦子都是他。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例如女學生愛上教官,或是男學生暗戀女老師等等。
如果上述例子你無法代入,那么就舉大多數人都經歷過的「吃醋」:
如果你是個女生,你有個籃球隊男朋友,贏了一場籃球比賽后,你正想跟他慶祝時,發現他跟別的拉拉隊女孩歡樂的互動起來;或者你是個男生,有個女神女朋友,發現她卻跟別的男的有說有笑。這時候你會感到吃醋,對吧?
相信類似的場景很多人都經歷過,誰都吃過醋,不是嗎?
現在問自己第一個問題:你這時候對他(她)的需求感更強烈了,還是被削弱了?
相信大家的答案都一樣,這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會更加強烈的需求對方,為此你甚至表現出憤怒、沮喪、茶飯不思,為什么?
是因為這時候的你,處于負多巴胺狀態,因為你感覺自己的社交認定要喪失了,這種狀態你會非常痛苦,你會渴望早點擺脫這狀態,于是你會比之前更加渴望得到對方的社交地位的認可,也就是上面說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的第三層,只有這樣你才能擺脫負多巴胺——而這種渴望,會讓你更加需求對方,只有對方才能讓你擺脫負多巴胺,重新恢復正常多巴胺水平,你有多渴望,性沖動就有多強烈。
于是你會跟ta對峙,要求ta給個說法,要求ta在眾人面前承認你是ta的唯一,(也就是要對方承認你的社交地位),而ta迎合了你的要求,真的這么做了,你感動萬分。
這時候問自己第二個問題:你現在是更喜歡對方了,還是沒那么喜歡了?
經歷過的都知道,你會發現自己更離不開對方了,于是你就陷得更深了,而下一次同樣事情發生,所產生的效果比前一次更大。
如果你理解了以上原理,那么你被異性吸引的過程,或者你吸引異性的過程就很簡單:
1、一方自己主動生成目的;
2、一方的目的沒有實現,或者沒有完全實現;
3、這個目的跟社交認定,也就是跟馬斯洛需求層次有關;
4、一方經常處于負多巴胺與多巴胺狀態來回切換,形成「成癮」。
現在可以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案例,我的哥們是如何被高段位綠茶一句話勾引的?
有不少朋友給了一些答案?像「介意換個女朋友嗎?」「介意多個女朋友嗎?」,但這些本質上是直接表白。你表白了,對方的確會很爽啊,然后十動然拒。因為對方已經得到了你的社交認定,對你已經沒所求了,他不會因為這樣就覺得你是最特別的那一位。
那個高段位綠茶是怎么回答呢?她先給我哥們制造幻覺,然后又讓幻覺破滅。
她這樣回答:「可我的水更解渴誒?!?/p>
這是一句兼備進攻與防御的一句話——這就是高段位綠茶的強大之處,能夠讓你模棱兩可,不好捉摸,雖然很無恥,卻又非常湊效。其實言語上的性感,要比肉體性感殺傷力更強,因為她已經跟你產生了互動。
綠茶說了這句話后,不需要有其他舉動,我哥們自己就會給自己加戲,不斷陷入賭徒黑洞。
為什么會這樣?
男的會在一開始就陷入了困惑:這妹子這么說到底是啥意思???到底是不是在暗示什么???還是只是單純地在說這瓶水而已???
這看似給了社交認定,但也可能沒給。
這時候他會開始產生需求,或是目的,這需求是什么?這要回到馬斯洛需求層次,可以這么說,每個人都想要實現馬斯洛需求層次,每個人都渴望社交認定,不管這社交認定源于誰,這是每個人的本能。但記住重要一點,如前面所說,得到社交認定這個狀態不是喜歡的感覺,而是渴望得到社交認定的這個「渴望」的狀態才是喜歡的感覺,而一般只有在沒得到的時候才會有渴望。
于是對方就會產生一種需求,就是想要知道那句話的具體意思,是出于好奇,也是出于想要知道自己的魅力是不是已經吸引到對方,也就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的第三、四層。
他想要知道,她拋出的這個社交認定,是不是真實的?還是說只是一個誤會?
并且他一定會不由自主地對綠茶產生幻想。因為他以為這是觸手可得的事情了,開始幻想跟綠茶發生的一切,不斷的因為綠茶那句話而想入非非。
你瞧,這時候他進入多巴胺狀態了,因為性幻想是能夠帶來大量多巴胺的。
然而他腦海里卻有另外一個聲音告訴他,也許是你想多了而已啦,人家沒那個意思。
于是,又自己陷入負多巴胺狀態。
瞧,女的什么都不用做,他自己就開始多巴胺與負多巴胺狀態的來回切換了。
后來他越來越糾結,終于會自己忍不住主動接近綠茶,為的是尋求答案,那句話到底什么意思?——而這就是建立了「目的」。
當我哥們過去試探她的時候,她直接讓我哥們的「幻想」暫時破滅,告訴哥們想太多了。這樣我哥們直接進入強烈的負多巴胺狀態。
從原本以為觸手可得的多巴胺狀態,一下子跌入到幻想破滅的負多巴胺狀態,這樣的落差感會讓他非常痛苦,原來之前的喜悅都是假的。
我哥們無法接受這樣的答案,會覺得綠茶是在騙他,覺得明明是對他有意思。
這時候,我哥們會更加強烈的想得到綠茶的社交認定
于是我哥們又再次陷入困惑了,從原本幻想破滅的負多巴胺狀態,重新回到「說不定有戲」的多巴胺狀態。
以上過程被不斷重復,我哥們進入若即若離的狀態,不斷的在多巴胺與負多巴胺狀態來回切換,他對綠茶的需求感會被不斷的「訓練」,于是不斷提升。直到他最終哀求綠茶,向綠茶表白,要明確態度,這時候,綠茶才放過他,成全他,于是他們才在一起。
而這時候,我哥們已經被「訓練」的離不開她了。最后被綠茶拋棄的時候,后悔萬分,萬念俱灰,想死的心都有了。
以上整個過程的關鍵,是讓一方自己主動生成目的。正如前面提到,「目的」本身不需要有任何實質意義,只要是主體自己主動生成的,那他就會為之服務。
類似的例子多如牛毛。如果你是一個男性,相信肯定經歷過這樣的事:有一天你在路上看到一個超級美女,你鼓足勇氣向前搭訕索要聯系方式,而對方卻對你冷眼相對,甚至叫你「滾」,你會因此陷入困擾嗎?會因此茶飯不思徹夜難眠嗎?不會,你會覺得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經歷,你不會陷進去,因為對方一開始就打消了你的念頭,你打從一開始就認定從她身上不會得到任何反饋。
那什么時候你會陷進去呢?是你開始給自己設立了目的,產生「自己可能有戲」的幻覺。也許是因為那鼓足勇氣的搭訕而她也回應你了,也許是送給已認識的她的一杯奶茶,也許是一次護送、一次陪伴等等,甚至也許僅僅是路上的一次眼神接觸,你開始困惑對方是不是跟你一樣也有心跳的感覺,這就是「目的」,一旦你為這目的踏出第一步,阿德勒目的論就開始生效,你離「萬劫不復」已經不遠了。
回到本文開頭,此篇文章并不是讓你學會去套路他人,而是避免被套路。
失戀的人,你所有的痛徹心扉,本質是面對自己的付出毫無意義的現實的不甘心。
前幾天我收到一位粉絲的咨詢,大概意思是跟老公相處了那么多年,覺得自己老公沒以前那么愛她了,她開始懷疑對方出軌,卻又感覺自己越來越依賴對方,對方的一絲冷落會讓她覺得焦慮,于是吵了很多次架,女方依然擺脫不了這樣的狀態。
其實這樣的例子并不罕見。就如上述提到,愛情中大概率有一方會遍體鱗傷。因為要雙方一直處于熱戀期是不可能的,感情一段時間后必然會進入消退期,到達平穩期。而往往這時候,肯定有一方會消退的比較早,要兩人同時同步消退在概率學上是不可能的,肯定有一方較早消退。
這時候問題就會出現,如果你是還沒消退的一方,因為對方的消退,導致自己陷入了害怕社交認定喪失的負多巴胺狀態。你開始緊張,開始恐懼,開始產生自己離不開對方的錯覺,這錯覺產生的原因就是因為你處于強烈的負多巴胺狀態。
這時候往往你會更強烈地向對方索取社交認定,同時會更加付出,你會質問、逼問,開始懷疑,陷入了不斷強化的惡性循環。
于是你會抑郁,會哀怨,會一點小事就發脾氣。對方會因此無所適從,會選擇逃避。
你嘗試代入下就知道了,如果你每天回到家,面對的不是溫暖的笑臉,而是抱怨與質問,你會有欲望繼續呆在那里嗎?
你的步步緊逼,只會把對方推遠,原本沒出軌的,都可能出軌了。很多婚姻就是這么走到盡頭。
其實并不是你配不上他,或是你不夠優秀,只是你恰好處于消退期比較慢到來的一方,對方沒跟你同步而已,如果角色互換下,你的消退期來的比較早,那么就是對方對你產生強烈依賴,你就是被依賴的一方。而這樣的情況,在婚姻之前也有可能發生。
回到阿德勒目的論本身,世上所有的精神痛苦,都緣于自己設立的目的沒達到。于是你會不甘,不斷地跟自己較勁,這就是人性的弱點。
在感情世界里真正的贏家,就是那些能做到克己,不讓自己陷入人性的弱點,保持精神獨立與強大——你若能做到,那么你再也不會依賴他人,而他人會本能般的依賴你。
可以告訴女性同胞們一個關于男性的秘密,這個秘密是我跟我許多朋友交心、還有一些心理學研究者得出的一個結論,幾乎所有男的向女的主動求婚,都是出于「不安全感」。
這里說的是主動求婚,除了主動求婚外還有被動求婚,被動求婚是表面上是男的主動向女的求婚,但其實是迫于各方壓力,如家里人壓力,或是女方施予的壓力。
而主動求婚,則是男的發自內心的自己想要向女的求婚。
而動機其實是「不安全感」,其實就是覺得自己無法駕馭這個女的,感覺這個女的其實并不需要自己,很可能哪一天會被更優秀的男人搶走,出于這樣的恐懼,自己先下手為強,先把她栓在身邊再說。
而能讓男方這么做的女人,必然是自身精神強大與獨立。因為男方感覺不到女方的依賴,自然會更渴望得到女方的社交認定。
我們該如何成為那樣的人?
首先我們必須面對一個現實,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失去」的旅程,你會失去你的童年,會失去你的青春,你的兒女會跟你告別獨自出去生活,而即使是那最愛你的另一半,終有一天會死去,你最終會走向孤獨。人生總會充滿遺憾,學會提前適應它,習慣它。
人所有的痛苦,都緣于嘗試對抗注定的命運,你的不甘心讓你無法靜下心來去體驗生命每一階段的美好。成熟,就是不斷跟自己「和解」的過程。
你遇到的人跟你產生再大的火花,最終只會成為你生命的過客,只是恰好有段路她(他)陪你走過罷了。為何不嘗試經營它,感恩它,讓這段經歷成為你生命美好的見證。
雙手放開,你便擁有這個世界。
這樣你就能成為一個強大且富有的人,一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一個有充沛的生命力去感恩值得感恩的人,去愛值得愛的人。
在這里,我祝福各位能夠成為那樣的人。
原創文章,作者:初欣運營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8874yy.com/1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