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接下來幾周,她開始有些疑惑和不安。首先,對方不同意她在朋友圈公開他們的戀情。這倒還好,朋友覺得對方可能是還不太適應,不知道怎么把自己介紹給身邊的人。
但是接下來的一系列操作,讓朋友很是憂慮,甚至來問我,對方會不會是個渣男。
比如,在網上聊天,聊著聊著,突然人就不見了,連一句再見都沒有。周末想約他出來吃飯,總是拖拖拉拉,頭兩周哪怕遲到,對方還是會出來,第三周干脆就不出門了,說是有事情,也說不出有啥事情。
朋友想帶他去見見自己的閨蜜,原本答應得好好的,但是約好的前一天,突然說有事來不了了。于是,改約了好幾次,都臨時有事。朋友很生氣,說:你是不是不想見我朋友。
怎料想,對方趁此機會說兩個人價值觀不合,他希望談戀愛也要有足夠的個人空間。
個人空間,這個詞朋友一聽到就惱火,這簡直就是渣男語錄。
我聽到這里,共情了一下朋友的憂慮和不安,也安慰了下她:是不是渣男,現在還不好下定論。我教你一個方法,判斷一下吧。你下次和他聊天的時候,有意識地,把話題往和爸媽的關系,這個問題上引導。比如,你主動和他分享,你最近和爸媽發生了點什么事,你對你爸媽有點什么情緒,好煩他們也好,或者好感動也好,都可以。然后,你轉頭問他,哎,我從來沒聽你講過你爸媽,你和他們關系怎么樣呀?你看看他什么反應。
朋友問我:那他有什么反應,代表他不是渣男呢?
我說:他如果回答你「挺好的啊」「能有什么關系,就那樣」,這樣很抽象的回答,并且在你追問具體情況的時候,他不會表現出很煩躁,而是很退縮和回避,比如,「看!飛碟!」,這樣的轉移話題的方式回答你。那么,他很可能不是渣,而是一個回避型依戀。
回避型依戀?這個詞第一次冒出來,朋友開始感到好奇了。到底什么是回避型依戀,我又要如何和回避型依戀的對象相處呢?
一、啥是回避型依戀?他們都有怎樣的表現呢?
最早發現回避型依戀的,是心理學Ainsworth(1978),她通過著名的「陌生情景實驗」發現,1歲的小嬰兒和母親的依戀關系,有非常不同的三種模式。其中一種模式就是回避型依戀。
這個陌生情境實驗呢,就模擬了嬰兒和媽媽分離的情境,讓媽媽帶著孩子進入一個陌生的房間里,這個房間里有各種玩具,媽媽陪著孩子一起玩。
這個時候,媽媽突然離開了房間,小嬰兒會有什么反應呢?回避型依戀的孩子,對這一切會很冷漠,好像啥事情沒發生一樣,看起來,你甚至會以為,他們沒發現媽媽走了。
過了一會兒,媽媽再次回到房間里,他們也像啥事沒發生一樣。
這就很詭異了,對于小嬰兒來說,媽媽離開,應該是一件非常讓人焦慮、害怕的事情,大多數嬰兒都會大哭起來,媽媽回來的時候,他們會很生氣,一邊靠近媽媽一邊撒潑,好像在表達:哼!你怎么能丟下我不管呢!
但是,回避型的小孩子,什么反應都沒有。他們真的什么感覺都沒有嗎?其實也不是。通過生理反應測試發現,媽媽離開的時候,他們的心率加快,皮質醇(壓力荷爾蒙)水平升高。這說明,他們其實也害怕、也很焦慮,只是他們不說、不表達。
有一個對6歲小朋友的實驗很好玩,實驗者給小朋友看一個圖片,上面是爸爸媽媽要和小嬰兒分開的場景。
實驗者問「回避型兒童」:這個小孩會做什么?
回避型兒童:我不知道。
實驗者問:他能做什么?
回避型:我不知道!
實驗者:你有什么主意嗎?
回避型:哦。哦。(一邊用玩具賽車弄出很大的聲音)不,我不知道。
實驗者:不知道?
回避型:喂!唔~~~(模仿賽車聲音),快??!加速!
你看,這是不是像極了你對象,用「看!飛碟!」的方式,轉移話題。
朋友通過我教她的「小測試」,驗證了這件事,她對象果然像是回避型依戀。她開始犯愁了,又找到了我:然后呢?我要怎么和他相處???
二、如何與回避型依戀的對象相處?
我問朋友:你們現在相處,遇到什么困難了呢?
朋友說:這還不明顯嗎?我想約他出來都困難,我們根本沒有什么相處,就平時在線上聊聊天,而且還純看他心情,一不小心人就不見了。
我問:這會怎么影響你呢?
朋友說:當然影響我啊,我被攪得心煩意亂的,時不時擔心他是不是不在意我了。
我告訴:你看,你需要的是確認他在意你。你覺得他只有很熱情回你信息,很高興地應邀你出來吃飯,才是在意你的。但是,在他的世界里,回避你的熱情,是他內心不安導致的,而不是不在意你??墒?,除此之外,你好像好難找到證據,得知他在意你這件事。
朋友想了想,覺得我說的有道理。確實是這樣,如果能夠找到其他證據,能夠確定,他是在意的,而且這種驗證的方法是可以重復性驗證的,那么我也就安心一些了,可以尊重對方想要躲一躲的愿望。
接下來,朋友犯難了:要怎么找到這樣的證據呢?
既然沒辦法從他的回應中出發,你得從你自己身上出發,你自己有怎樣的特質,是被他所看重,吸引到他的。
朋友搖搖頭,根本想不到什么。
根據我的經驗,我告訴她,我的結論,回避型依戀的人往往會喜歡兩類人:
第一類,我把它叫做「互補性欣賞」。
換句話說,你是一個情感豐富的人,對于和他人的聯結,你并不回避,能夠很坦然、放松地和別人待在一起,有說有笑。也因此,你的人際關系不錯,身邊有不少真摯的朋友,也非常受周圍人的喜歡。
這樣一個模樣,是回避型依戀的人,心目中「理想的自我」。他們很渴望和你一樣,也能夠在社交場合談笑風生,說話不磕巴,口若懸河。當談起自己的感受的時候,情感是豐富的,而不是麻木而空虛的。
如果你問他們喜歡你什么,他們可能會講出,在某一天,見到你在講臺上眉飛色舞地做演講,你給大家演示了叔本華與尼采的哲學思想的對比,他看到你投入的樣子,就像是一個欣喜若狂的小朋友,和她的小伙伴分享一個美味的棒棒糖一般,充滿了熱情、驚喜和沉浸的美好情緒。當然,他難以用我用到的這些詞,來描繪那個情景,他可能說得很抽象——喜歡你的熱情、喜歡你演講時的專注等等。
他很羨慕你,會有如此熱情的一面。在你面前,他覺得自己是卑微、弱小、羞愧的。他自己的內心乏善可陳,空空蕩蕩。
所以,他會很欣賞和仰慕你的性格,你的行為方式、做事風格和為人處世。但是他和你在一起,就像和身邊大多數人在一起一樣,他覺得很痛苦、很羞愧。你如此優秀,我如此落魄,真是太難忍受了。
這是他一定要回避你,離你遠遠的原因??吹侥?,就在提醒自己,我怎么這么糟糕。
第二類,我把它叫做「鏡映性移情」。
也就是說,你簡直就是另一個「我」!像一面鏡子一樣,完全鏡映了我的模樣。這種情況下,你也是一個回避的人,面對情感,你內心也充滿忐忑、不安,想要試探性地去接近別人,但是總是站在遠處觀望。
你們的相遇,可能是在一次班級聚會中,大家在一起熱熱鬧鬧的時候,你感覺實在難受,悄悄地離開了房間,一個人躲到樓下靜一靜,正巧碰見了也在看遠處風景的他。
你沒有走上去打擾他,而是看著「看著風景的他」,以及看著「他看的風景」,你內心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洶涌澎湃,你感覺到他好像這個世界上,另一個你自己,有些孤獨、落寞,但內在也是深沉、幽遠的。
你看上了他,你一直以為他不知道。實際上,在半年前的一次相似的場合下,他早就注意到你了,你是那個人群中,低著頭默默看著手機,最安靜、最冷漠的一個人。這種冷漠、疏離的特點,深深吸引了他。
聽到這里,我朋友不斷點頭:沒錯!他跟我說過,喜歡我演講時熱情洋溢的樣子。
如果是互補性欣賞,那么你們感情的危機,最可能爆發的地方,在于一遍遍看到如此優秀、熱情、閃閃發光的你,對方覺得羞愧難當,實在無法跟上你的節奏,最終落荒而逃……
朋友很著急:那我要怎么辦呢?
我問她:你養過刺猬沒有?
朋友一臉問號:哈?
和回避型依戀的人談戀愛,就像是養刺猬。刺猬的主觀世界,和回避型依戀很相似。彼此太靠近,會傷到對方。于是,他們總會獨來獨往。
我和朋友分享我的經驗,我養了2年的刺猬。我現在也可以伸手去抓起它,而不會被爆刺了。
怎么做到這一點呢?你需要重復一個動作,一百次、一千次、一萬次——那就是,小心翼翼地、從正面、讓它可以看到你的情況下、一小步、一小步地,慢慢地靠近它,用指尖輕輕地點它的鼻子,讓它熟悉你的氣味。
把這個動作重復成千上萬次。下一次你從正面伸手去靠近它,把它抓起來的時候,它便不會爆刺了。
朋友還是似懂非懂的:那我談戀愛的時候,要怎么做呢?什么叫正面、讓他可以看到我的情況下,一小步、一小步地靠近他?
三、「互補性欣賞」:從「美夢的破滅」到「現實的接觸」
我告訴朋友:那就是,你要深刻理解,對方內心渴望的感覺是什么。
朋友急不可耐了:你就別賣關子了,直接告訴我唄。
好,是這樣:
「回避型依戀者」的需要是矛盾的——
一方面,他們渴望獨立自主,反對依賴和親密。因為這樣,他們覺得,我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人,這樣是好的、強大的、自我完善的,別人都不可信,他們是依賴別人的,這是糟糕的;
但另一方面,他們對獨立的狀態,又有莫名的不安,甚至是恐懼,他們會擔心:我會不會是有缺陷的呢?比如,我可能也需要依賴別人,這樣可不行,別人對我,有可能是拒絕的、控制的、或者具有懲罰性的。
這種在「依賴」與「反依賴」,「控制」與「反控制」之間的掙扎,是「回避型依戀者」內心的最典型的沖突。
朋友撓撓頭說:聽起來確實好矛盾啊。慢著,你不是要告訴我,他們內心需要什么嗎?所以,他們到底需要什么呢?
我回應她說:需要的,就是你能理解他內心這種「好矛盾」的感覺。
朋友一臉茫然,又若有所思的樣子:理解這種矛盾的感覺……
我問朋友說:在你的人生中,和人交往時,有被忽視的時候嗎?你跟某個人說話,對方一直不理你,完全無視你的存在,你感覺到被忽視了,很生氣、很煩躁?
朋友不斷點頭:有啊有??!上次我和小A一起……
我打斷了朋友:你還要往進一步想想,這只是一次被忽視,如果你被這個你很看重的人,兩次忽視,10次忽視,100次忽視,那會怎么樣?
朋友一臉茫然,若有所思……
我接著說:你的對象,他的成長經歷中,100次、1000次、10000次忽視他的這個人,或許就是他的母親,或者最親的親人。也許,兩三歲的時候,他還是一個很想和媽媽親昵的小孩,可是每當他很積極地靠近媽媽時,對方的反應是冷漠無情的,完全把你當作空氣。你覺得,生活在這樣的家庭氛圍里,他要怎么辦?
朋友搖搖頭:這太窒息了,我想象不到。
我回答說:他會出現我剛剛說的「矛盾心態」。依賴媽媽是兒童的天性,這點磨滅不掉,所以他一定會有想要依賴的一面,但是這種依賴始終是失敗的,是被忽視、被打壓了的,所以他表面上展露出來的,就是「反依賴」——哼,我根本不需要你!
朋友點點頭,露出恍然大悟的樣子:哦,原來是這樣。我好像有點懂了。那我要怎么幫助他呢?
我一字一句的說:現在,你的形象,就是他曾經幻想里,最為理想的媽媽。
朋友驚訝地下巴都快掉下來了:?????
我接著補充道:當然,不是現實意義上的媽媽,而是一個概念上,抽象意義上的「媽媽」?;蛘邠Q句話說,是一個理想中的「最親密的人」,兒童時期,最親密的人是媽媽這個角色,現在是你。
你想想看,在小時候,他最親密的人,總是忽視他。那么痛苦中,他必然會有一個反向的幻想——如果我媽媽不是這樣,而是另外一個樣子多好啊。另外一個樣子,是什么樣呢?他從來沒見過,也說不出來。直到現在,他遇到了你,你的熱情洋溢的性格,一下擊中了他——哦,是這樣的,如果我小時候,我媽媽是這樣的話,那多好啊。
當然,他內心里不會真的想到這個。而是,一種被擊中的感覺——這是他渴望的,一個人可以這么熱烈、這么積極的回應我。
朋友點點頭,好像確實明白了。不過,她立馬又搖搖頭,說:可是,我也不能做到,什么事都積極地回應他,有時候,我也很煩他,那么畏畏縮縮,什么事情都不回應我。我會生氣的,這會嚇到他吧。
我給朋友豎起了大拇指,我說:你說到關鍵點了!沒錯!沒有人可以承載那個幻想中「完美的媽媽」形象,我們也是普通人,也會被惹惱、也會為對方不回應我而焦慮擔心,甚至擔心對方是渣男。
關鍵的地方就是,既然我們明白了,對方的心理結構,知道他把你看作一個「美好的幻想」,那么,你需要的,就是趁機戳破這個幻想,讓他看到真實的你。
你既沒有他想象中,那么完美,無所不能,對他的情緒無微不至,事事對他有回應;但你也不是他媽媽那樣,任何時候都不回應他,把他當作空氣一般扔到一邊。你是一個現實中,想要和他親密,想要靠近他的人。
朋友點點頭說:我明白了。我偶爾對他的忽視或者生氣,會給他帶來挫折,但是我是可以修復他的感受的,在他想要逃跑、離開的時候,拉他一把,告訴他,不論他多么害怕,我都在。
我點點頭:看來你已經知道怎么做了。
四、矛盾的「鏡映性移情」
朋友接著好奇說:我的問題算是解決了。不過你剛剛說了兩類情況,我有點好奇,如果是鏡映性移情,也就是兩個人都是回避型的人,他們彼此喜歡上了。這種情況,是不是就無解了呀?
我搖搖頭說:那倒也不一定,你還記得我跟你講過,Ainsworth的實驗嗎?小嬰兒的那個。當媽媽離開的時候,回避型的小嬰兒,表面看似若無其事,內心其實翻江倒海了,心跳加速、皮質醇上升。
這就意味著,他們習慣于冷漠和若無其事,內心卻很難受、很痛苦,但他們根本說不出來為什么,說不出來要怎么辦。因為靠近也不行、離太遠,也不舒服。
如果對自己這樣的模式有所覺察,是可以走出這個困境的。
朋友點點頭,又搖搖頭:呃,我想不到要怎么走出這個困境,感覺像是一個死胡同。
我接著說:確實比較困難。因為如果是鏡映性移情,他們的困境就在于,一直遠遠觀望,慢慢消磨掉耐心,最終相忘于江湖。彼此都成為心中的一個符號,曾經有一個很美好的人,不過我沒珍惜……
朋友嘆了口氣:聽起來好憂傷,真的是這樣的話,應該會很遺憾吧。原本明明是兩個很相似的人,在一起應該會有很多共鳴之處。
我接著說:所以,這種情況下,需要的是兩個人的勇氣。
朋友瞪大了眼睛,好奇地問我:勇氣?梁靜茹給他們點勇氣?
我被朋友的玩笑逗樂了:哈哈哈,是啊,需要一點梁靜茹的勇氣。也就是說,他們要稍稍冒點陷,去各自往前走一步,雖然害怕被忽視、被欺騙、被貶低,但是由于能夠理解對方,也就能夠知道,這種忽視,是對方的自我保護,而不是我哪里不好。所以,需要承受著這種忽視,多和對方說說話,特別是說說心里話。
朋友皺了皺眉頭:這好難啊。我一個不回避的人,對象突然搞消失,都讓我抓狂,那回避的人可不是被嚇壞了么。真的,一車梁靜茹的勇氣恐怕都不夠。
我說:有時候被嚇壞啊,會陷入到情緒風暴里,覺得世界都完蛋了,就像地震的時候,你本能的撒腿就跑一樣。但是,如果你稍稍站定腳,感受一下,你就會發現,所謂地震,其實是幻覺。眼前這個人,不同于過去那個忽視你的母親。他已經承諾和你戀愛了,說明他有走出回避的意愿和動力,就像你自己一樣——想想看,你……哦,不對,你沒這個動力。我是說,一個回避型依戀的人吶,如果他決定要談戀愛了,他一定是鼓起了巨大的勇氣的——因為他在做一件對他來說,不可思議的事情,他要打破自己的繭房,和外面的世界接觸,和一個人建立聯結。
朋友點點頭:你說的對哦。如果是回避,那他根本就不會去談戀愛嘛。既然談了,肯定是鼓起勇氣了的。
我接著說:沒錯。所以,這是一個特別好的資源,因為兩個人都是回避的話,那么用自己的內在活動,去理解對方,往往很容易奏效。我是這么不容易,對方肯定也是,那么,我們可以建立一個聯盟,共同去對抗曾經那些糟糕的經歷帶來的感受。
彼此可以有一些承諾,比如,不論多么痛苦,我們約定好,一周要見一次?;蛘?,一個月要談一次心,談一談原生家庭、過去的經歷、我們的感情觀、價值觀等等。
這個約定會成為你們共同成長的,對抗這個荒誕世界的有力保護傘。
原創文章,作者:初欣運營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8874yy.com/1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