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真不一定是凡爾賽。
他可能真是這么想的。
當發出這樣的疑問時,你有沒有注意到,我們悄無聲息地把別人放進了自己的比較框架里:明星比我漂亮,她沒必要因為覺得自己丑而自卑,如果我是她,我就不會因為容貌自卑了;985學校畢業的同學比我厲害,未來有更多的選擇,如果我是他,我就不會覺得自己不優秀且感到自卑了??傊?,自卑的人時常陷入「我不好,我不配」的情緒里,無法自撥。
然而,實際上,人家的比較框架里根本沒有我們,換句話說,我們用錯了比較框架。
明星混的是娛樂圈,全國最漂亮的人聚集的地方,隨便拎出來一個可能都是傾國傾城,而且,他們是靠臉吃飯,一旦發現又進來一個漂亮年輕的人,就會焦慮自己的飯碗是不是不保了;
同理,一流院校的學生混的是一流精英圈,睜眼都是985,如此一來,他還會覺得自己有優越感嗎?
這樣看來,自卑好像也沒什么大不了的,不論在哪一個圈子,哪一種框架,人人都有自卑的可能,所以人人都有自卑的「權利」。
別管你是哪個圈子、哪個水平的,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自卑,因為哪里有人,哪里就會有比較。
換句話說,自卑是社會比較的結果。
那新的問題來了,比不過我們會感到自卑,那比過了就能克服自卑了嗎?
我記得日劇LegalHigh里有一集離婚案,男方要求跟女方離婚,原因是發現女方是人造美女,原本長得非常丑。他覺得自己被欺騙了,因為他自己也很丑,拼命賺錢就是為了能娶一個美女,將來能讓自己的孩子好看些。而女方被發現自己整過容后,不停道歉,請求自己的丈夫原諒她。通過整容,她找到了不錯的工作,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活,但她依然自卑,盡管看起來美若天仙,但卻不敢跟長相優越的男人結婚,退而求其次嫁給了她的老公,即便如此,還得每天擔憂被發現整容的真相。
對于這個女性來講,即使她變得美若天仙,卻依然沒有擺脫「我不好-我不配」的心態。
如果沒辦法從心底接納自己,外在的改變不過是治標不治本罷了。
說到接納,就拿我自己來說,也是從自卑里成長起來的。
我最自卑的一件事就是身高。毫不意外,因為長得矮而自卑也是「比」出來的煩惱。
從小到大,我最討厭的一件事就是排隊和分座位,因為無一例外要比個子。最氣憤的是被老師安排在你前面的人,轉過頭非要跟你比,還口口聲聲說他比你高,應該要站你后面。仿佛只要讓他站你后面了,他就會變得更偉岸一樣。
后來,當我接受自己長得矮以后,我就不再氣憤了,我甚至會不做任何爭辯地同意跟他換位置,因為我明白,他跟曾經的我一樣,在為長得矮而感到羞愧,他無法忍受被比下去的感覺,他還沒有辦法接受自己就是矮這件事。
事實上,在你還沒學會走路的時候,你就開始被拿去比個子了。
如果比過了其他小朋友,你媽媽就會聽到悅耳的吹捧:「你這孩子養的好啊」「這孩子果然隨大人啊,畢竟你們夫妻兩都是高個子」;如果比不過,你可能會聽到你媽帶點遺憾甚至有那么些羞愧的聲音,「是啊,我家孩子沒你家孩子高,太挑食了……」。在你還沒能力聽懂這些話的時候,你或許已經從大人的情緒里意會了什么叫自卑感。
這就引出了我下一個要講到的點:沒有人生來就是自卑的,那我們為什么學會了自卑?
有一個很重要的點,也是被人討論最多的因素,那就是原生家庭的影響。先來給大家講講朋友A的故事
我很好,但我不配?
A是一個成績優秀,看起來十分自信的大男孩,雖然沒有那么愛講話,但每次他笑起來的時候,你會覺得世界變得美好了。如果你不是他親近的人,你不會知道他有一個極其嚴厲的父親。
大概不到六歲的時候,媽媽問他,明天是幾號,他想了想,「1月32號」。話音剛落,一記耳光就落到了他的臉上。扭過頭,父親憤怒的臉映照在他碩大的淚珠上。每次挨揍以后,他也會埋怨父親,但他的心里一直有個信念:「打是親,罵是愛」。父親的嚴厲,如果不是愛,又會是什么,畢竟馬路上的小朋友從來沒有福氣享用那火辣辣的巴掌。于是,他從未覺得父親的做法有什么不對。
有時候,他甚至會感激父親的嚴厲,將他培養成一個認真、謹慎且努力的好學生。直到那一天,他步入大學的校門。
他和舍友B關系最近,因為他和B最能聊得來,關鍵是B跟他一樣優秀,他覺得他們是可以一起成長的志同道合的同類人。有一次他和B一起打籃球,B把手機隨手放在了一邊,運動完發現手機丟了。他心想,如果B不把手機隨便亂扔,就不會像這樣丟掉。他把自己手機借給B讓他聯系家人,當他還在擔心B要受到家里人的訓斥時,卻聽到視頻里傳來他爸媽安慰的聲音:「手機丟了呀,那能怎么辦,已經丟了,下次注意點就好了,還有錢嗎,沒錢了我們給你轉,趕快買個新的……」
看著這一幕,短暫的哪里不太舒服后,他猛然意識到:原來不是所有的爸媽都以打罵的形式去愛孩子,原來,不遭受打罵也可以成為優秀的人。
緊接著,他的心里出現了一個大大的疑惑:為什么他的爸爸會那樣嚴苛地對待他?為什么不允許他犯一丁點兒錯?
這一刻,他不再覺得曾經受的苛責和打罵是一種愛,過去對父親的埋怨在此時統統爆發出來,他感覺很委屈。
他也不再覺得他和B是同類人。相反,他們完全不一樣,B是真正擁有愛的人,而他不是。
漸漸的,他疏遠了B,他的自信不在了,不,確切地說,他從來沒有真的自信過。曾經的自信,不過是一次次取悅父母之后的短暫的自我感覺良好罷了。
他越來越感覺父親之所以那樣對待他,就是因為他不夠好,就像他父親從小指責他的那樣,這兒也不行,那兒也不好,也或許是他根本不配得到父親的善待。
有時候,意識到父母對我們不好的影響是一件很殘忍的事。當你意識到,「我不配」這樣的念頭源自你父母的教育方式,源自你的家庭氛圍,是他們「成就」了當下自卑的你,你不得不承認,你父母并沒有你原來想的那么好……人格中的自卑不知道如何去除,對父母的埋怨或者是恨又該如何處理?
1.理解自己的憤怒
當意識到原生家庭對我們的不良影響時,憤怒是非常正常的情緒體驗。我們需要允許自己對父母有憤怒的感覺,并且,如果可以的話,也可以嘗試跟父母溝通自己的感受。如果可以達成和解,就能讓自我療愈更快一點。
2.看到父母的局限性
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教育。即便是我們自己有一天為人父母,也只能做到邊當邊學,每個人過去的經歷、現在的眼界都會成為他在家庭生活、子女教育中的局限。不論我們對父母產生怎樣的負面情緒,都要客觀認識到這種局限,而不是主觀地渴求一個完美的父母。
3.認識自我成長的力量
最近一年我一直在學咨詢,在參加咨詢督導的過程中,聽了不少人的糟糕家庭。聽到過拋棄孩子的媽媽,也聽到過家暴的爸爸,但無論是多混亂的家庭長大的孩子,無論他們的境遇有多糟糕,無論是青少年,還是成年人,你依然會在一個個案例中感受到他們內心蘊含的成長的力量。
正視原生家庭的影響就顯得格外重要。我們了解自己的過去,理解自己的成長,體諒弱小的自我,認識父母對我們的好的、壞的影響,不是為了沉湎過去,也不是為了自怨自艾,更不是為了與父母成為敵人,而是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卸下成長的包袱,輕裝上陣,邁向未來。
換一種比較的方式,跟自卑說拜拜
要想從本質上超越自卑,就得釜底抽薪,改變我們平常的社交比較方式。
1.放棄外在參照
如果一個人自尊建立在跟別人的確認和比較的基礎上,自尊目標就會不時地受到威脅。一個外部參照的人會把自尊建立在出人頭地、有房有車上,所以窮困的時候會自輕自賤,而一旦有點成就,自尊感卻很短暫,因為有了新的參照作比較了,因此永不滿足成了常態。
說白了,就是把跟別人比換成跟自己比。
當我們的比較對象轉向內部,就能讓自尊少受點折磨,穩定我們的自尊水平。一個內部參照的人的目標可能是誠信、自律、守時等美德,這些目標就像羅盤一樣指引自己的航向,也不會因為其他人的優秀與否損傷到我們的自尊水平。
2.轉變目標
把競爭性目標轉化為合作性目標。合作性目標相比競爭性目標而言,能創造更大的動力,并降低焦慮水平。比如你的舍友可能成績更好,你的競爭性目標可能是「我的成績要超過他」,假如你比不過,就很可能感到自卑。
但假如把這個目標轉變成「我要和他一起學習,分享知識點,然后共同進步」,這個目標就成了合作性目標后,你會覺得,你們的關系更融洽了,你也不會那么焦慮了。
3.將目標多樣化
比如,將目標「我一定要考第一」這一個目標轉變為多個目標,「我要認識很多朋友」、「我要學習更多的知識,參加各種各樣的實踐」。當把目標多樣化后,我們也就不會執著于「最好」,從而避免陷入跟人比來比去的漩渦,也能很大程度避免自卑感。
超越自卑一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許開始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卑好像是一件隱秘而羞恥的事,猶如一個揣在懷里的包袱,生怕掉出來被人發現其中的不堪。漸漸地,當你嘗試想要了解自卑、超越自卑的時候,你會看到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人:那些在自卑的問題下大膽地分享自己的感受、經歷的人,他們邁出了超越自卑的第一步:敢于承認、直面自卑。
他們向世界宣布:自卑,并不可恥。
原創文章,作者:初欣運營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8874yy.com/1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