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扮演很多角色,你以為你是在做自己,但其實,你只是在扮演別人給你安排的角色而已。不過,之所以我們會被角色化,是因為角色化能帶來效率,有了角色我們就能預期對方的行為,陌生人之間也能產生很高效的互相協作。
但是,角色化帶來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了邊界和束縛,它讓我們看不見真實的自己,也看不見真實的對方。這個就好比是:你出生在一個監獄里邊,這里的生活方式,溝通方式,你不會覺得有什么不妥,你會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但是,你所不知道的是,這里僅僅只是監獄里的生活方式,在這個監獄之外,還有一個大得多的世界,那里更加精彩!但是,那個世界,你需要脫去角色化的外衣才能進入!
如何去角色化?
好,那么你該如何「去角色化」呢?
有一本書叫做《用戶體驗要素》,書里的內容講的是如何從0到1設計一個網站,但是湖畔大學的梁寧老師,在她的得到課程《產品思維30講》里,用這個分析框架,做了一些改變,拿來分析一個人的不同層面,也非常適合,可以幫助你透視一個人的全貌。
所以,下面我們就借用這個框架,把一個人分成5個不同的層級來逐層分析,其中,最深的那一層,就是你真實的自己。但是,在它的外面有4層厚厚的外衣,所以一般情況下,你很難察覺到這個最深層,那么今天,我就來試著幫你一層層撥開這些外衣,帶你一起去尋找那個最真實的自己(你點開文稿,可以看到這5個層次的一張圖示):
先來看最外面的第一層,它叫做:感知層
什么是感知層?
就是你對一個人的整體感覺,比如說,你覺得她長得很漂亮,或者打扮的很時尚,或者感覺她很有氣質,很有氣場,交流的時候你感覺特別舒服...
這些「感覺」就是他的感知層。
那這些「感覺」就能代表對方是怎么樣的一個人嗎?
當然不行…
這是社交關系中最淺的一個層次,如果我們是在感知層和別人相處的時候,能了解到的對方其實是很模糊的,甚至是不真實的…
所以,如果你想要再深入一點了解一個人的話,那么,你就需要進入下一個層次...
第二層:角色層
也就是我們這2節課主要講的部分。
比如他是在哪家公司上班?擔任哪個職務?他是否已經為人父母了?這些就是角色...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個的角色里,并被這些角色所馴化。比如說你遇到一個銀行職員、公務員、或者程序猿…你和他們在打交道的時候,就能夠明顯感覺到他身上這個角色的痕跡。他跟你說的話,做的動作,都是被這個角色所影響,甚至是被控制的。
還記得嗎?角色是邊界,是束縛。
如果你和對方,是基于「感知層」的了解,基于「角色層」的接觸,那么在彼此交流的過程當中,你們的對話內容就會被限定在一個很小的范圍里,無非就是見面做一個簡單的寒暄,然后說一些和工作相關的對話,找不到話題的時候,再一段調查戶口式的問答…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和陌生人、和同事、和普通朋友進行社交的時候,其實大都是基于這個層次的,但是,這種方式就像是你和另外一個演員,在一起拍一部電影,你們兩人在劇中看上去關系不錯,但是這些交際都是基于你們所扮演的角色的交際,一旦舞臺落幕,脫去演出的服裝,你們也許又會重新變成陌生人...
如果,你想要再深入了解一下自己和對方,那么,你就需要再往下走一個層次...
第三、第四層,我們一起講
從第三層開始就是一個人深層次的部分了。
第三層,叫做資源結構層。資源結構就是指你的財富資源、人脈資源、精神資源、等等…
第四層,叫做能力圈。就是指你的各種能力,比如管理能力、商業能力、溝通能力、專業技能、等等…
我們每個人在人生初期的角色都差不多,一開始都是學生,畢業后都是小職員,但是每個人未來能去到哪里,能成為另一個什么樣的角色,是由你的能力和資源結構所決定的。每個人的家庭環境、人脈資源、財富資源、以及能力水平的不同,會支撐著你們成為不同的角色。
我們每個人的角色會改變,但是資源結構層和能力圈只會不斷的進化。
比如你原來在一個大公司里做程序員,現在辭職去創業了,和朋友一起創辦了一個公司,你變成了合伙人,成為了公司的老板,雖然說,你的角色發生了變化,但是你的能力和資源結構并沒有一起改變,而決定你是否能夠勝任這個新角色的,不是那一張嶄新的名片,而是你的能力圈和資源結構層能否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不斷的進化,讓你能夠匹配得上這個新的角色,如果匹配不上,那么最終,你的這個新角色,也會再次失去!
因此,從這點望去你也可以看到,很多人工作不順心,想換工作,眼睛里邊盯著的都是不同公司里的不同角色,而從不把注意力關注在提升自己的能力圈和資源結構層上,結果就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都是在同層次的角色中跳來跳去,等到自己年紀越來越大,同樣的角色可以由更有潛力、要求更低的年輕人來做,那么這類人的競爭力就越來越低了...
好,這是第三、第四層,接下來我們要進入最深的一個層次...
第五層:存在感知層
什么意思?
就是你對自己存在感的定義。說人話,就你是通過什么方式來「刷存在感」的?
比如說,有些人吃了頓美食,發個朋友圈,收到了100個點贊,那么,她就覺得自己很有存在感;而有些人呢?她希望能被自己喜歡的人惦記,希望能擁有一段幸福的婚姻,如果這些能被滿足,她就很有存在感;
而還有一群人呢?他光有這些是不夠的,他需要在職場里被領導關注,在事業上獲得非凡的成就,在行業里被同行看見、被別人重視…這樣,他才能感覺到存在感!
所以,每個人是不一樣的,你到底想成為怎樣的「存在」?
在什么樣的狀態下,你才會感到滿足?沒有被滿足,你就會百爪撓心?
還記得我們在第三單元里講的「人生密碼」嗎?你愿意為它樂此不疲的,做不好你就無法忍受的,這個就是你「存在感知層」里的東西。等你做到了,滿足了,你也就能感知到自己的「存在」了。還沒有被滿足的時候,你才需要擴充自己的能力圈、資源結構層,每天上躥下跳,找人找錢找事。如果存在感滿足了,你可能就會懶得去做這些事情了,因為擴充能力圈確實是一件挺累的事情...
所以,你希望自己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就能驅動著你走多遠,你的邊界就會被擴展到哪里。
你想成為怎么樣的一個人?你的人生使命是什么?
是不是感覺這幾個問題都好大好陌生?
腦袋里一片空白,從來沒想過?
就算想過,也從來沒有找到過答案?
為什么?
因為你已經習慣了在角色下的生活,習慣用角色化的視角來思考問題,你的關注點從來都是從「角色」出發的,你現在心里想的目標,到底是你的目標,還是你的「角色」它想達成的目標?
所以,想要想清楚這個問題,你就需要先拋開這些角色,現在你就是你,如果你的身上沒有這些職位、身份,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
這個答案,也許你不能馬上回答我,但是沒關系,因為你還沒習慣去掉角色的狀態,等你習慣了,答案也就自己出來了。
好,到了這一層,其實就是每個人的內核。
也只有了解到這一層,你才能和對方建立起深度的關系,你才能看見一個真實的自己。
不管你在角色層看上去活的多滋潤,如果存在感沒有被滿足,你感受到的還是痛苦。存在感的需求越高,沒有被滿足的落差越大,你的痛苦感也就越大。而你,如果放棄了對自己存在感的追求,那么也許,你就超脫了,但也許,你也就此平庸了...
所以,你與別人的相處,是看到了他的哪個層次?是與他的角色層相處?還是他的存在感知層?
你看自己,又是看到了哪一層?是看到了的是自己的角色?還是看到了角色下的能力和資源結構?或者,你已經看到了自己的存在感知?
被動的人生是從外往內探尋的,(也就是從感知層,角色層,資源結構層,這樣從外向內一層層扒開的),那么很多人,他都會被困在角色層,在角色下生活,一生都在尋找人生的意義;
而如果是主動的人生呢?
它就是從內往外拓展的,(也就是先里了解自己的存在感知層,然后為了滿足這個存在感知,去提升能力圈,然后再去配置適合的資源結構),那么這樣的人生就是去角色化的,他沒有邊界的限制,一生,都在自我成長,縱情向前!
而想要選擇哪一種生活,決定權就握在你的手中,借用電影《黑客帝國》里墨菲對尼奧說的那段換:「如果藍色藥丸代表繼續過角色化的生活,而紅色藥丸代表去角色化的生活,你會選擇哪一個呢?」
如果,你選擇了紅色藥丸…
那么恭喜你,歡迎來到真實的世界!
小結一下今天的內容:
今天我們借用了《用戶體驗要素》這本書里的分析框架來剖析了一個人的五個層次,來幫助你脫掉角色的外衣找到真實的自己,這個分析框架一共分為五層,分別是:1、感知層;2、角色層;3、資源結構層;4、能力圈;5、存在感知層。
通過這兩課的學習,我希望你能學到3點:
1.角色意味著規則、邊界和束縛,它讓你無法突破自己。你以為是你在思考,其實你是在替角色思考,你想做的事情,其實是角色想讓你做的事情。你想要突破這些限制,你就要看到自己的存在感知層,從這里出發,擴展你的能力圈和資源結構層,你才能突破角色的邊界,縱情向前。
2.你要意識到,日常生活中你所接觸到的大多數人,其實都是「角色化」的,你以為的他,并不一定是真正的他,他今天對你這么說、這么做,或許完全是基于角色化的考量,而非他真正的本意,你要學會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把「他」和「他的角色」區別對待。而如果你想追求的是深度、長期的關系,你需要看到的就絕不僅僅是對方角色層和感知層上所呈現出來的東西,你需要來到對方的存在感知層,了解他真實的快樂,更要了解他真實的痛苦。
3.角色化,其實是一把雙刃劍,擁有角色的時候,你收獲的是確定感和效率,而去掉角色,你就能發現未來更大的可能性,你能突破角色給你劃定的邊界,縱情向前。而選擇過哪種生活,想要怎樣的未來,選擇權其實就握在你的手中。
今天留給你的思考題是:
你覺得自己更適合角色化生存,還是去角色化生存呢?為什么?
原創文章,作者:初欣運營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8874yy.com/1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