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法運算→冪次運算
第一種,從「加法運算」到「冪次運算」(冪是楊冪的冪)
什么意思?
就是某件事情原本是按加法的方式增長的,比如說原來是10,每次增加1,那么數學表達的方式就是10+1+1+1…這么一直加下去,這種方式叫作:加法運算,如果把這個增長模型畫成圖形的話,就是一條傾斜向上的直線,它的專有名詞叫做:線性增長。(你可以點開文稿,看到一張圖示)
那你該怎么樣把這種線性增長的方式變成指數增長呢?
那就是要把模型中的加法運算(也就是原來是10+1+1+1…這種方式)變成冪次運算,也就是每次不是增加1,而是增長10%,如果按照這種方式來計算的話,那么每次的計算結果分別是:11,12.1,13.31...你看,雖然第一次運算的結果和加法運算是一樣的,但是過程中用的是不同的計算方式,因此第二次結果就比加法運算多了0.1,然后第三次多了0.31…然后隨著次數變多,數值會增長的越來越快,這個這就變成了冪次運算了,也就是它擁有了復利效應。
(你點開文稿,可以看到另一張圖示)
你是不是看到上節課講的復利公式了?
對的,這個就是標準的復利計算公式。
可問題是,怎么才能讓「加法運算」變成「冪次運算」呢?
我來舉2個例子說明一下:
第一案例,我們來說一下如何讓「學習的效果」擁有復利效應
請問,隨著你閱讀量越來越多,你的知識量是按「線性增長」的,也就說每多讀一本書「知識量增加1」?還是按「指數增長」的,也就是每多讀一本書「知識量增加1%」?
答案是:都有可能,關鍵看你用的是哪一種方式在學習。
如果你把一本本書都作為一個個孤立個體來學習的話,那么你的知識量就是按「加法」的方式增長的。比如說,你學習了:復利效應、比例偏見、SWOT分析…
那么,你知識庫里,就增加了這3個知識點。
那如何讓你學習產生復利效應呢?
那就是,要把你學到的這個新的「知識點」放到原來已經有的「知識存量」中和「其他知識點」進行一次關聯。什么意思?
比如說,你今天學習了「復利」這個新的知識點,你可以試著回答下面這些問題:
1.如何在「設計產品」中加入復利效應?
2.如何在「團隊激勵」中加入復利效應?
3.如何在「商業模式」中加入復利效應?
4.復利效應和龐氏騙局又是什么關系?
你看,當你開始認真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你就需要復習這些問題里提到的「產品設計、團隊激勵、商業模式」等等其他知識點,然后開始尋找他們之間的關聯性,開始思考如何結合,如何舉一反三…這個過程,就是你在給他們之間建立連接了,那么這個新學到的知識點,就不是孤立存在于你的知識存量中的,而是從你原有的知識存量里「長」出來的。
(這里順便說一句,為什么我們每節課結束之后都有課后作業?這就是想讓你把新學到的知識和你的知識存量發生一次聯結,提高你的學習效率)
好,你可以想象這樣一個畫面,你的知識存量呢,就像是一個偌大的網絡圖,就是你面前有無數個小點,這些小點就代表你曾經學過的各種知識點,而每個小點之間呢都互相連接。那么,你現在每新增一個知識點,就像是在這個網絡圖中增加一個新的節點,而這個節點又和其他節點相互連接在一起,那么整個網絡的信息量就不是增加1,而是按比例增長的,這樣的話,你的知識量的增長就擁有了復利效應(你可以點開文稿,看到一張圖示)
好,這個,就是把「加法運算」變成「冪次運算」,將你原來是按線性增長的知識量,變成指數增長,好,那么下面我再用另外一個案例,來進一步幫助你理解這種方式。
第二個案例,我們來說一下樂高積木
樂高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玩具公司,估值已達到2500億元。
他們的標志性玩具,是各種可以通過他們表面的凹凸搭扣彼此連接的塑料積木。目前,樂高一共生產了計9000多種類似這樣的積木,但是你猜,這9000多種不同的積木,可以組合成多少種玩法呢?
官方給出的數據是:超過9.15億種拼法,是積木數量的10萬倍!
為什么會那么多?
因為每一款新積木,它都可以和原來所有的積木發生關系,所以,每新出1款積木,對于樂高來說,并不是多了1款新積木,而是所有的舊積木,多了一種新玩法。因此,樂高玩具擁有復利效應!
另外,不僅是這些積木的玩法能產生復利效應,連樂高積木的銷量也擁有復利效應,為什么?
假設,你家里已經買了一些樂高積木了,但是你家孩子玩久了,把能拼出來的花樣都拼完了,現在如果他看到了樂高新出了一款積木,那么他會干嘛?他可能都會過來抱著你,求你趕緊去把它們買下來,因為他想把這個新積木帶回家,把它和家里舊積木組合在一起,變出更多的新玩法。你覺得這個理由無法拒絕,因此就把這個新玩具買給了孩子。
但是,你家的樂高積木因此又變多了,下一次,你家的孩子對新積木的渴求將會變得更高,也就是說,你擁有的樂高積木數量越多,你就越有可能想買更多的樂高積木,直到有一天,你家的客廳完全被樂高積木所占滿…
好,這就是復利效應的標準形態:「把加法運算,變成冪次運算」。好,那么接下來,我們來說第二種特殊模型:從量變到質變。
第二種:量變→質變
什么意思?
就是某件事情原來是沒有復利效應的,但是由于其中某個環節的數值增長到一定程度之后,這個模型突然擁有了復利效應,比如說微信公眾號文章的傳播,他的邏輯是這樣的:
就是,一篇文章從公眾號發出,粉絲中會有一部分人打開了文章,帶來了第一次的閱讀量,其中有一部分人呢會覺得這篇文章不錯,于是就把它分享到了朋友圈。然后呢,發到朋友圈的文章,又會帶來新的讀者,而在新的讀者中,又會有一部分人將文章轉發到他們的朋友圈,繼續帶來另一批新的讀者…如此不斷循環。(你可以點開文稿,看到一張示意圖)
因此,從邏輯上來看,這個過程不斷會有人分享到朋友圈,然后不斷的帶來新的讀者,看似是一個「復利效應」的循環,但在這個環節中,有一個關鍵的指標,叫做:分享率。
而分享率的大小,決定了這個循環能循環多少次。
假設,這篇文章第一次的閱讀量=500,而一個人轉發到朋友圈所帶來的閱讀量平均=7。那么我們就可以計算,在不同分享率的情況下,帶來的總閱讀量分別是多少(由于這里數字比較多,建議你打開文稿,邊看邊聽):
第一種情況,在分享率=5%的情況下,這種循環進行了3次,總共帶來745的閱讀量:
第二種情況,在分享率10%的情況下,這哦張循環進行了9次,總共帶來了1263的閱讀量:
也就是說,分享率決定了循環的次數,分享率越高,傳播次數也就越多,但整體上,每次循環帶來的新增閱讀量是越來越少的。因此,他并不具有復利效應。
那有沒有一種情況,當分享率提高到某一個數值之后,每次循環所帶來的新增流量變得越來越多了呢?
當然有,經過計算,我們可以得出這個數值=14.5%
也就是說,當分享率≥14.5%的時候,每一次循環所帶來的新增流量就比前一輪帶來的流量要更多。所以,從理論上來說,這篇文章的閱讀量就會不斷變大,而且增速越來越快…
如果你寫的一篇文章能超過這個分享率,那么你就會聽到「pong」的一聲,整個朋友圈被刷屏了…
(當然,這些只是理論測算,實際情況會比較復雜,比如遇到過夜、觸達重復的人群、或者接近用戶總量等情況,最終會導致復利停止)
因此,影響公眾號閱讀量高低的最核心因素是分享率,而影響分享率的核心要素,是你內容的質量。你的內容能否夠給讀者帶來新的啟發、新的思考?你是否能夠幫助用戶說出心聲、帶出熱點話題、成為他的社交貨幣?
從這點上來看,認真打磨好內容,才是經營一個公眾號最核心的事情,而其他都是治標不治本的短期策略。
小結:蓄勢待發
好,說到這里,復利這個章節就講完了,我們來小結一下這兩課的內容:
上一節課我們講了復利的基本概念和搭建一個復利模型的基本步驟,我幫你簡單復習一下:
1.所謂復利就是:當你做了事情A,就會導致結果B,而結果B又會加強A,然后不斷循環,不斷的增強。
2.設計一個復利模型分為3步:1)找到一組因果關系作為支點;2)補充要素,閉合循環,開啟復利;3)不斷的重復,并保持耐心。
今天我們補充了2個特殊的復利模型:
1.從加法運算到冪次運算,方法是你要讓每一個新增的要素和原有的要素發生一次連接;
2.從量變到質變,就是把一個原本不具備復利效應的模型變成具有復利效應的模型,方法是找到模型中的因果關系,并專心提高它的因果轉化率。
講完復利之后,我有一個感慨,就是所謂的復利效應,其實是一個蓄勢待發的過程,很多人都只是看到了復利效應所帶來的高速增長,但是卻沒有看到它前期更漫長、更煎熬的準備過程,這就像是竹子,你只看到了它生長的速度非???,平均每天可以長30cm,但是卻沒看到它在沖出地平之前,用了4年的時間,將自己的根在土地里延伸數百平米的過程。
因此,如果你每天非常的努力,卻感到的依然是前途一片迷茫,請不要灰心,也許,這正是你還處在一條復利曲線的前半段而已,未來的路還很長,只要你相信自己的未來是按復利的方式增長的話,那么你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繼續不斷進化自己,堅持做對的事情,然后不斷的重復,積累,等待,做時間的朋友,你根本就不用去擔心自己的將來會賺不到錢,因為收獲的季節還沒到~
也許,這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第八大奇跡」,愛因斯坦也從來沒說過這樣的話,但是,如果復利效應真的就發生在了你身上,那么對于你來說,它不就是這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奇跡」嗎?
愿你也能早日遇到那個里程碑,然后破土而出,創造出屬于自己的人生奇跡!
今天留給你的思考題:
你目前的收入構成是怎樣的?你平時又會將錢用在哪里呢?請結合這2兩天的課程,設計一個具有復利效應的模型,讓你的收入具備指數增長的潛力。
原創文章,作者:初欣運營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8874yy.com/1351.html